【人間社記者觀琨綜合外電報導】大陸雲南省州文化局、州文化遺產局、博物館合辦「大理佛教文物珍品展」,即日起至二十一日在州博物館開展,展出百餘件包括大理崇聖寺三塔、佛圖塔、弘聖寺塔出土的文物珍品,其中,三十五年前,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出土的阿嵯耶觀音金像備受矚目。
一九七八年,在維修大理崇聖寺三塔時,在主塔千尋塔頂發現南詔大理國時期(西元八世紀初至十三世紀中期)的文物珍品近六百件,包括金、銀、銅、水晶、石等材質的佛造像,製作工藝精湛,有中原風格、雲南地方和民族特色。
展品中,來自雲南省博物館珍藏的阿嵯耶觀音立像,高二十八公分、金質,為大理國時期(西元九三七至一二五四年)作品,高髮髻、頭戴化佛天冠,面作女相,雙眼微睜,笑容微露,顯得和藹、慈祥,上身袒露,下著羊腸大裙。右手向前作說法印,左手向下作與願印,是阿嵯耶觀音特有手印。赤足,足下有二方形榫。身後有銀質葫蘆形鏤雕背光。造像與背光,一前一後,一金一銀,相得益彰。
據考證,建國聖源阿嵯耶觀音是佛教最早傳入大理地區的菩薩像之一,簡稱阿嵯耶觀音,由西域僧人菩立陀訶傳入,具有古印度造像風格。阿嵯耶觀音像現存世僅十三尊(有十尊流落國外),有十二件為銅質鎏金,金質者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另外,還有大勢至菩薩立像,高約三十一公分、銀質,為南詔國時期(西元七三八至九三七年)作品。菩薩面部表情沉靜如水,頭戴寶冠,冠中飾寶瓶,身披羽狀披肩,戴瓔珞項圈,著長裙,以彩帶繞身,赤足。左手托蓮形淨水盂,右手執柳枝。身後飾金質火焰狀鏤花頭光,具有中原造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