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兒童節,想起「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一詞,在少子化的今日,格外顯得有道理,卻也令人擔心。
因為伴隨著少子化而來的是溺愛教育,父母親族長輩一群大人一起溺愛孩子,包括不適當的讚美、不懲罰犯錯的孩子,以物質滿足孩子所有欲望……,結果教出一堆抗壓性與挫折忍受度都很低的小皇帝。
少子化的社會環境,每個孩童在將來都得承擔很大的社會責任。然而,溺愛教育卻讓很多孩子的未來失去競爭力。雖然家長讓孩子學習很多才藝,累積很多專業能力,但沒有承受挫折與壓力的品格,無法面對殘酷且嚴苛的競爭。
筆者以為,當前台灣最需要的兒童教育是「愛的斯巴達教育」,一種對「斯巴達教育」的改良模式,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在愛的基礎上,嚴格要求孩子的品格以及個人能力的養成;以賞罰分明,取代過度溺愛;以鼓勵努力,取代不恰當的過度讚美;讓孩子適度地承受飢餓,以了解並克服「欲望」的惡魔;以身教帶領孩子,學習做為一個社會人應該學習的價值觀等。
愛的斯巴達教育,將孩子培養成擁有同理心,又有強大競爭力的國家主人翁,能夠以自己的能力幫助弱勢,並且創造自己的未來,面對全球暖化下的嚴酷競爭。
台灣的生育率,二○○九年已跌到全球最低,保守估計,再過九年,台灣的人口紅利也將使用完畢,人口將從成長翻轉為萎縮,我們如果不能趕快改變溺愛教育的方式,十年或二十年後,必須承受社會衰退、無人才可用的惡果,將是我們這些曾經太過溺愛孩子、不肯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吃苦的大人!
兒童雖然應該在快樂的環境中成長,但也應該接受一定程度的鍛鍊與培養,必須勞逸結合,兩者不可偏廢。
許沛文(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