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鳳寺二樓有座精緻的「台灣第一神寢」,表達信徒對廣澤尊王(右)、妙應仙妃的恭敬。圖/人間社記者徐顥璋
【人間社記者徐顥璋、陳昱臻高雄報導】移址重建的高雄鳳山飛鳳寺,三月三十日舉行揭匾儀式,在近千位信徒見證下,飛鳳寺管理委員會的前任與現任主任委員楊常、洪明三,以及高雄市副市長陳啟昱、市議會議長許崑源、台南玉聖宮主任委員蔡國輝等人揭開主匾,並在廣澤尊王前上香祈願。為迎接飛鳳寺的重建落成,四月七日前,管委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安排精采民俗表演。
相傳飛鳳寺建於光緒年間,早期以竹片編蓋而成,後以木造修建,民國五十年改 以磚壁紅瓦重建,民國七十一年再度修建,民國九十六年,因配合紅毛港遷村,飛鳳寺遷移至高雄市鳳山區。
而原以觀音菩薩為開基主神的飛鳳寺,約百年前,庄內信徒洪萬法、洪教兄弟拾獲一尊漂流至紅毛港外海沙灘的廣澤尊王神像,並請回飛鳳寺供奉,後因威靈顯赫,廟方奉觀音菩薩指示,將主神謙讓給廣澤尊王。
洪明三表示,二樓主祀神聖廣澤尊王,牆面石雕著一幅幅廣澤尊王出生到成道、孝順父母、保護辛苦漁民安全的過程,兩旁精心打造出十三支十三太保的圓柱。寺前廣場有兩座莊嚴威武的石獅,一樓外圍牆面上,刻著早期紅毛港漁村村民,刻苦耐勞的捕魚風貌,藉此讓善男、信女都能飲水思源不忘先民的堅毅精神。
洪明三強調,飛鳳寺經過四年的異地重建,在在展現信眾對廣澤尊王等尊神的虔誠與恭敬。日前在廟頂的龍頭上出現了一對喜鵲築巢,不僅是各方廟宇首見,也應證廣澤尊王和鳥的因緣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