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氣候的變化,不同地區會以當地適合生長的物種做為食物來源,過去在交通不甚便利的情況下,生產的食物大多在周邊地區或鄰鎮,所選擇的食物就是當地氣候可以生產出來的作物;自從交通發達以後,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不屬於當令季節的食物,這樣的食物吃久了以後,很容易產生「水土不服」的現象。
亞熱帶地區高溫多濕,而溫帶地區乾燥多冷,所生產的食物必定是相應生活在當地的人民,如果我們身處亞熱帶地區,卻長期食用溫帶地區的食物,很容易產生各種疾病,因為溫帶地區的食物不完全適合亞熱帶地區的人民。
我們也不見得需要保濕的綿羊油,但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排除體內濕氣的雜糧(紅豆、綠豆、黑豆、薏仁等),正好這些是亞熱帶地區盛產的。
當農村社會朝向工商社會的型態轉變時,廚房的地位在都市人的心目中已逐漸式
微;在農村,廚房是食物的來源與維繫家族氣氛的核心,由於農村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取自於大自然,在物盡其用的循環中,我們很容易可以感受到農村長輩惜物之道;這樣的生活方式,就像近年來十分流行自給自足的生態村。
現代人的飲食文化已趨向精緻及標準化,隨手可得的食物或許方便,卻也讓消費者對於食物的感受性消失了;我們只是為了填飽肚子,但我們對於食物卻失去情感。吃不完而丟棄的食物、為了保鮮而過度包裝的食物,所衍生出來的垃圾量,是我們每天製造卻又避而不談的問題;城市能夠回收再利用的資材少之又少,又是產出大量廢棄物的地區,這一切的循環,其實可以從家庭選擇食物的方式開始。
我們可以在揀選蔬菜時稱斤論兩,但對自身健康問題卻視而不見,如果我們真正理解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珍貴寶物,我們會不會想盡辦法好好善待呢?這一切就從選擇食物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