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反粒子 帶動古典物理新革命

陳雅婷 |2012.03.30
1065觀看次
字級

專題報導/特約記者陳雅婷

近年在電影《痞子英雄》或《天使與魔鬼》中,反派角色的武器都是一種名為「反物質」的奇妙物質。然而,在真實的世界裡,「反物質」呈現著什麼樣的面貌?是否真如電影中形容的威力強大呢?就讓我們來一窺究竟!

從古至今人類都在探究物質如何被組成,而相信物質有最小的組成單位的概念,也在許多文明中成形。十九世紀初,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原子理論,認為物質皆由原子構成;兩千多年前,莊子則寫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字句,提出一支木尺每天切去一半,日復一日,是無止盡抑或會有極限的問題?而答案在二十世紀初隨著許多關鍵性實驗逐漸明朗化。

首先是英國科學家湯姆生證實了電子的存在,緊接著1910年來自紐西蘭的拉塞福利用金箔散射的實驗,提出了影響至今的「原子核模型」。根據此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與核外的電子構成。至此,物理學界進入近代最重要的時期,開始探索原子內部的世界是如何組成。在這樣的背景下,量子力學開始發展並初步解釋了原子內部的物理規則,而愛因斯坦也同時提出了相對論來修正質量極大,速度極大下的牛頓力學。近代物理的兩大基石,便各自在不同的物理尺度下開始對古典物理進行全面的革命。

在此一時代背景下,反粒子究竟是如何被發現?這得從相信數學有著純粹美感的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P.A.M. Dirac, 1902-1984)說起。對量子力學創建有著極大貢獻的狄拉克,在量子力學初步架構發展完成後,進一步將相對論要求的一些物理特性納入量子力學的範疇下,展開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初步的統合工作。

市立大同高中物理教師陳文楠表示,狄拉克依此原則進行電子的波動方程式(描述電子在空間中存在的機率分布)的計算時,成功地推導出已知的許多電子性質。但在計算中,出現了令人困惑的結果:就是方程式中竟出現了能量負值的解!這大大地困擾了狄拉克,此時他面臨了抉擇:就是出現能量負值之方程式可能是一個例外。但這不符合他的信念,曾留下「一個物理定律必須有數學美」名言的他,是無法接受任意用例外來刪除理論計算後的結果。因此,在苦思之後,他在1930年提出了非常大膽的假設──他認為負能量的量子狀態的確是存在的,而且可能是由我們尚未發現的粒子所組成。這無疑是在物理學界投下了震憾彈。

兩年後,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即在實驗室裡發現了具有正電的電子─即所謂電子的反粒子,亦稱「正子」。陳文楠表示,正子的發現除了證實了狄拉克的理論外,也讓物理學家們更加重視物理世界中「對稱」的重要性,故紛紛尋找起各種粒子的「對稱」孿生兄弟─也就是反粒子。

反粒子與粒子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對稱關係?事實上它們彼此間具有相同的質量、半衰期、電荷大小,但電性相反。此外,反粒子就如同一般物質般,是以原子、分子的形式存在。例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在狄拉克預言反粒子七十年後,終於在2002年發現最簡單的反原子──反氫,即由一個反質子和反電子結合之反氫原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