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近二十年,我一直在參一個字──「忍」。
「忍」字:「心上插利刃而不為所動。」痛苦指數是用流血做升和降,可見忍耐是一個人生大學問;面對這麼艱難的修行,《佛遺教經》則說:「忍之為德,苦行、持戒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佛經中對忍耐的肯定,成為學佛修行重要的里程碑。
但是,面對近年來社會變遷快速,人我關係疏離冷漠,放棄溝通、自我壓抑比比皆是,憂鬱症、躁鬱症等病狀也因應而起,壓抑性的忍耐是對的嗎?什麼叫做忍耐的智慧呢?這些年來一直是個話頭。
◆
夜裡打坐,雙腳一盤,兩眼一閉,一個「忍」字緩緩的從心裡升起,斗大的字,像撥雲見日般照亮我近二十年的無明疑惑,原來,所謂忍耐不是忍耐外境的是非好壞、人我對待、優劣差別等因緣,而是忍住自己的習氣煩惱,不要隨境起舞的患得患失;忍住自己的分別愛憎,節制身口意去造作善惡行為;忍住自己傲慢的習氣,對人要平等尊重以待;忍住自己的無始劫來的貪瞋痴,不要迷失自己本來面目的佛性光明……,忍耐不是逐境分別後的壓抑,而是回歸內心安住靜定的覺觀,如《金剛經》所云:「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生心,來自忍耐的智慧。
然而,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六識分別,豈是一句「無住」馬上了道。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在監獄的受刑人,因為不能忍一時之氣,衝動犯下傷害別人的過失;夫妻相處,因為不能忍耐包容對方的缺點,冷漠、暴力、衝突,最後走上離婚的結局;父母不能忍耐子女未符合自己的期望,冷諷熱嘲的導致兒女失去信心,親子關係變得很緊張;修行人不能忍耐恭敬關的虛榮作崇,因而忘失「要做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服務奉獻的謙卑精神。究竟,「忍不住」會發生什麼事?
佛經中有一個喻言故事,一隻要過河的毒蠍子拜託烏龜載他過河,烏龜搖搖頭,說:「不行,萬一你螫我一下,我就沒命了。」毒蠍子說:「你真笨,我螫了你,你死了,我掉到河裡不會游泳,不也是死路一條嗎?」烏龜想想有道理,就說:「好吧,你上來吧!」結果,游到一半時,毒蠍子「咚」的一聲螫下去,烏龜在沉下去前,哀嚎的說:「你不是說─不會咬─我─嗎?」毒蠍子懊悔的說:「對不起,我忍不住啊!」忍不住身口意衝動,嚴重的話,連命都沒了。
◆
忍耐,是生命自覺的曙光,可以成就戒定慧三學。不輕易出手、動口,傷害、侵犯別人的生命與尊嚴,成就持戒的功德;不隨外境起舞,不慌、不亂,不起分別躁動,成就禪定的功力;凡事沉著,三思而後行,利益安樂他人,成就般若的圓滿。「打得念頭死,許叫汝身活」,忍住外境的著意分別,才能啟動內心的佛性光明,打開無量度眾法門。
星雲大師在《往事百語──我就這樣忍了一生》中說:「所謂『忍』,忍寒忍熱,這是很容易的,甚至忍飢忍渴,也算不難,忍苦忍惱,還能勉力通過,然而忍受冤屈,忍一口氣,就大為不易。」人生,是一場忍耐的馬拉松賽跑,稱、譏、毀、譽、利、樂、苦、衰八風隨時隨侍在旁,要能克制自己,唯忍而已,然而,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如何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呢?文中繼續說到:「深知相互緣起的真理,明白『忍』是一生的修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若能明白相互緣起,就能忍住「衝」動而出的行為了,以慈悲護念眾生,而獲得別人的尊敬與愛戴。
「飯米未熟,不要妄自一開;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等待因緣,也是一種忍耐。六祖慧能大師待在獵人隊中,每天食肉邊菜,十五年來等待弘法因緣的到來,後來成為禪宗代表人物;鳩摩羅什神思俊才,被呂光留置涼州長達十七年,到後秦弘始三年,才被姚興迎入長安,年已五十八歲,《金剛經》、《法華經》、《阿彌陀經》等通俗易懂的經典皆出自於他,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近代虛雲老和尚五十六歲高旻寺參禪,晚上趕路不慎落水,沉浮一晝夜五竅出血,經漁人撈救,後來抱病前往高旻寺,日夜精進,不知身是何物,一日沸水濺手,茶杯落地,頭斷疑根,狂心頓歇,徹悟本來面目。古來高僧大德,能成就者,都從忍耐中來。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與不忍,關係成敗太大了!如:吳三桂忍不下妻妾被擄,衝冠一怒為紅顏,而使將近三百年明朝的江山,斷於他的一怒;周公瑾禁不起諸葛孔明的三氣,因而短命身亡。反之,韓信,能受胯下之辱,勵志奮發,終能拜相稱王;蘇秦,不恥於父母兄嫂不以其為子為叔,懸梁刺股,終能學有所成,身配六國相印。
◆
忍耐的層面,佛法分為三個層次,即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生忍」,生命要生存、生活,要能認識、接受、擔當,化解人間的榮辱毀譽、百般事端,有生忍的修養,就能有具足面對生活的勇氣和成就;「法忍」,生離死別、憂悲苦惱、人情冷暖、是非善惡等,一切有形無形的,都稱之為「法」,如果我們能認識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處變不驚,不為外境左右,就具備斬除煩惱的力量;「無生法忍」則是體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真理,無常、無我、無生,是非善惡、生死苦惱又從那裡來呢?巧智慧心看世間,在在處處無一不是桃源淨土,涅槃寂靜的美好世界。
忍耐,是沉得住氣。沉得住氣,並不是沒有是非觀念,而是冷靜沉著,培養因緣、創造因緣,等到時節因緣成熟,再伺機而動,如紀渻子訓練鬥雞,說明一隻上等的鬥雞,不是只會虛張聲勢,自狂自傲,如此遇到強者,往往不堪一擊!反而氣定神閒,從容安詳,最後總能不戰而勝。能忍耐者,不隨外境起舞;能忍耐者,善觀因緣;能忍耐者,轉習性為佛性。
忍耐,是一種修養的功夫。一個忍字,成就佛門多少龍象;一個不能忍耐,帶來多少是是非非,忍耐啊,妙不可言。能忍耐者,才能成為一個大承擔的菩薩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