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如何丈量時間

向明 |2012.03.27
1137觀看次
字級

青年詩人林德俊在〈遊戲把詩搞大了〉之廿的文章中(載《明道文藝》二○一一年十二月號)提出了「詩人如何丈量時間」這樣的大哉問。他舉出向明、羅智成、杜十三及林金郎等人詩中所呈現的時間感各有不同,他將這幾人的詩各依其屬性予以歸類。

向明在二○○三年七十五歲時寫了〈老來〉一詩,林德俊將之作了這樣的分析,現先看這首八行小詩的原貌:

離子宮太遠了

而墓塚,就在緊鄰

這一前一後的

黑暗世界

不覺的,正慢慢拉近

像兩片厚重的幕帷

遮住中間

空白的一生

林德俊說:「詩人將子宮與墓塚形容為兩片黑暗世界,中間乃人生舞台,當舞台上的帷幕慢慢收攏,便是一生將盡了。此詩乍讀之下予人悲觀之感,因這一生所獲竟是空白;但多咀嚼幾遍,猛然一覺,其實這首詩相當淡定地透視了某種真理,畢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能把此生視為空白,那是放手而自在,倒讓人想起《般若波羅蜜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了。向明此詩,呈現出一種極致濃縮的時間感。」

我這首將近十年前所寫的短詩,發表時沒什麼反響,中間經過這麼久,也沒誰提起過,肯定已石沉大海,如其他好多短命的詩一樣,好像從來沒有這回事。誰知毫無預警的,被林德俊在「遊戲」中將它從千千萬萬首詩中搜尋了出來,予以提拔分析,也算這首短詩運氣好,暫時成了出土的陶俑。

我寫此詩時正好七十五歲。人能從七十五個春秋中熬過來,不能不說也算命長。尤其我們這七老八十的一代,這七、八十年歲月中所含納的、所經歷的,若不是空前也是絕後;相信今後我們這古老的國家也絕不可能會再有什麼辛亥革命、軍閥割據,日寇入侵、焦土抗戰,跟著戡亂剿匪,倉惶撤退來台,幾乎國亡家覆,這一連串的大禍,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便接踵而來,造成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麼長久的兵連禍結,極不安寧。而我苟延殘喘的能從中活到七十五歲,還能寫詩描述〈老來〉,應該還算健康的了。

然而我這首詩卻這麼簡陋的將這老來的一生,像將兩片帷幕拉攏在一起,便算閉幕了結,中間那麼豐富精采的「節目」,不但未見端倪,還說那遮住的中間是「空白的一生」,這過程是不是太「極簡藝術」了些?太方便行事了些?

我這「極簡」的傾向,我這「方便行事」的習慣,可能與我的凡事不想拖泥帶水,不願盡興放肆有關。我很喜歡李白那首〈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突然聽到皇帝老子赦免他流放夜郎(今貴州東部),急從白帝城放舟東下江陵的喜悅心情,藉沿途匆匆而過的景致,將空間之遼遠,與時間的急速,壓縮在僅僅只有二十八個字的七言絕句中,既充分表達了暢快愉悅的心情,更表達了時空速變的驚詫,如此輕巧,如此輕快,讀來真令人感覺混身自在。我認為好詩便應有此「片言明百意,坐馳役萬景」的張力與痛快,原不必費時將細節冗長描述。德俊說我這詩呈現出一種極致濃縮的時間感,我確實是朝這向努力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