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 面對更年期 用樂觀解壓

董氏基金會提供 |2012.03.26
1294觀看次
字級

很多更年期媽媽因擔心孩子學壞,變得更焦慮,想管得更多;孩子也因媽媽過度「關心」,產生反感,造成親子間劍拔弩張的對立情況,彼此情緒困擾也跟著增加。因此,門診中常見更年期媽媽,帶著青春期孩子一起到醫院求診。

統計發現,台灣婦女的更年期年齡有提早現象,從早年的五十一歲提前到約四十九點八歲。不少婦女會在更年期前,約四十二、四十三歲出現焦慮、憂鬱症狀。醫師建議,當婦女有更年期症狀,一開始可先看婦產科,若出現失眠、焦慮等情緒困擾,再找身心科看診。

身心症還是憂鬱症?

如何判斷自己是更年期身心症還是憂鬱症?由於重度身心症可能導致憂鬱症,醫生建議更年期婦女,可多觀察自己平日的身心變化。如果發現身心症狀已影響到生活起居,例如:無法好好做家事或工作,或對於許多事物都提不起勁、興趣缺缺,就要注意是否出現憂鬱症症狀。

另外,憂鬱症屬於遺傳性疾病,家族中有人罹患憂鬱症,或年輕時曾罹患憂鬱症但未痊癒,及個性本身容易焦慮,常把小問題放大來看、陷入負面思考的婦女,都可能在步入更年期時,引發憂鬱症。

「三明治」族群壓力大

儘管更年期不能和憂鬱症畫上等號,但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蕭美君在門診中也觀察到因情緒憂鬱、身心症,前來求診的婦女比例,近年有增加趨勢。

她說,相較於國外的更年期婦女,國內婦女承受著更多壓力,不只上有高齡公婆要奉養、下還有青春期子女要照護,讓許多婦女成了夾在中間的「三明治」族群。

根據醫院內部所做的觀察,很多已婚婦女出現焦慮情緒的原因,還包括養育子女的生活壓力與親子溝通不良的問題。雖說無論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或是「更年期」的婆婆媽媽,似乎都各有一本「難念的經」,但蕭美君醫師認為,其實大家不用那麼焦慮,可用更樂觀的態度來看待這兩個人生轉變期。

即使已出現情緒困擾或精神疾病,也並非只能靠藥物治療,例如:近年國內外開始出現「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舞蹈治療」等多元方式,透過捏陶土、唱歌、繪畫等藝術治療,讓患者從創作中找到情緒出口,或從手舞足蹈中釋放身心壓力。

面對兩代間的親子溝通問題,本身也是媽媽的蕭美君建議父母,對於青春期孩子,家長要懂得「適度放手」,給予發展空間,避免用「命令式」口吻,嘗試用朋友立場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心理話」。

對於進入更年期婦女,她則建議多往正向思考,不要將更年期看成「老化期」,而是視為「成長期」;因這時期的婦女比年輕人更累積了許多人生智慧與成熟態度;她相信,只要心態正確、樂觀思考,更年期婦女也能成為健康有自信的「黃金女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