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染,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可以很累人,也可以很好玩,端看怎麼「玩」而已!
事實上,在很多遊樂區或體驗式課程中,藍染已是最受歡迎的DIY課程之一,因為,它可以很簡單地就吸引住遊客的玩興,何況,在經過幾個小時的玩樂之後,還有一件讓遊客得意的「作品」帶回家當紀念。
藍染課程 熱門體驗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藍染和客家人似已畫上了等號,不過因為藍染植物種植的分布限制,還是以三峽及陽明山的藍染課程,最能占就地取材之便,因而成為吸引民眾DIY的一個熱門地點。
整個「玩」藍染的過程中,參與者若是不小心的話,不但會將自己的手腳、衣物也「染」上藍彩,在透過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也多多少少能體會到一疋疋漂亮的藍染成品,過程中有多麼的不容易。
三溪會聚 形成村落
到了三峽,提供玩藍染的店家還不少,不論遊客參加那一家的藍染DIY活動,店家大都會先介紹藍染的由來,當然也就不能不提到早期當地興盛的染布業,曾將三條溪會流的三角湧(三峽的舊地名)一帶溪水全都染成靛藍色的盛況。
明末清初,渡海來台開墾的移民,坐著船沿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形成村落。人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所以三峽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三峽溪、大漢溪附近,後來因所住地區不敷使用,才漸往山地發展。
墾荒之餘 帶動布市
根據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的說明,三角湧的染布業,主要是為了供應早期來台墾拓先民及附近地區居民的需求。道光初年,類似染坊自染自售的「農業社會簡單工業」,己在三角湧街上出現。直到同治、光緒年間,染坊才擴大規模,直至日治時期,明治、大正年間,三角湧的染布業仍十分盛行。
三角湧街的染布業,是「文市」、「武市」兼營,所謂的文市就是只零售,而武市則是指批發。在當時,批發所運銷的地區,不僅遍布北部,甚至遠及中南部;店家不僅在門市零售,亦有人擔著布匹到外地出售——大多到桃園、中壢、新竹一帶的客家庄銷售。
大菁染布 溪水漂洗
經營染布業的人家,其店屋臨街的前進,如同一般店家均做為店面,後進即做為染布的場所,沿街兩側的染布業者,均將染妥的布,擔往溪邊在水中進行漂洗。
當時的三角湧山區,有可以製染料的植物馬藍(大菁),再加上清澈的三峽溪溪水可以用來漂洗布、溪畔可以晾曬染布,使當地染布業非常興盛。也因此,清朝末年,三角湧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染布業中心。
染坊牌樓 處處林立
悠遊於古樸的三峽老街,亦可發現染坊的牌樓立面處處林立,足可說明此處是當年北台灣僅見的一條染坊街。染布技巧趨於精湛,不同店號各有獨門配方和絕活,三角湧的染布業在當時堪稱如日中天。
三角湧街的染布業,由於貨色夠多,也吸引許多外地客前來批貨,貨品銷至全台各地,當時各家從事染布的人口頗多,染布店號亦有所不同,也因此在民權街牆樓立面上,留下許多「染坊」字樣,成為三角湧街時代特色產業的註記。
沒落產業 餘韻猶存
三角湧街上的老字號染坊,包括有「陳恒芳染坊」、「林元吉染坊」、「元芳號染房」及「金聯春」等。直到日治中期,三峽傳統染坊才在西服及日式和服流行,傳統染色及傳統服飾市場逐漸萎縮之下,趨於沒落。
目前的三峽染工坊,是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輔導的染色工坊,主要推出的文化商品包含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在藍染教學課程規畫上,除了持續培訓的種籽教師外,也針對地方民眾或藍染同好規畫基礎課程。
手創小品 滿是故事
在藍染體驗的部分,為了因應不同對象也開發各種套裝行程,而不同材料包的設計,體驗收費當然也不盡相同。一般而言,二小時的藍染體驗,包含三峽藍染簡介、染色技藝教作、方巾染色。透過藍染體驗能的教學設計,能更快速及全面的傳達三峽藍染的社區學習資訊。
在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推動上,適度的商品化是必要的。三峽藍染商品為手工植物染色,每一件成品背後都有它的創作的故事。
目前開發的商品有大小手提包、香包、名片夾、小錢包、門簾、筆記書、方巾、圍巾、壁飾、藍染娃娃及多樣的藍染服飾等,每一個小物件,都充滿老祖母的回憶和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