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已成世界趨勢,文建會與法國昨天簽署台法水下考古合作行政協議,未來四年將投入水下考古人才培育、出版品交流與推廣教育,讓台灣民眾深入了解水下文化資產。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王壽來表示,過去各界對水下考古沒有太多著墨,不過,民國九十四年澎湖馬公疏浚工程發現沉船遺蹟,加上陸續有民眾在海裡發現陶片,文建會開始委託中研院調查,民國九十六年和法國展開水下考古合作。
文資處指出,台灣在古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有「亞洲的地中海」之稱。在台灣及澎湖分別發現許多宋元及明清的貿易瓷;北台灣的十三行遺址出土來自中國大陸的瓷器與唐宋錢幣,以及源自東南亞菲律賓及沙勞越一帶的鐵器與玻璃珠,說明當時海上交易頻繁。
王壽來說,水下文化資產已是國際重要課題,台灣尋求國際合作,藉國外的經驗,在「保存科學」和「管理機制」上突破,並培育專業的水下調查、攝影、發掘及修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