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會有以閨閫(音ㄎㄨㄣˇ,門檻)蜚語涉訟者,眾議不一。偶與狐言及,曰:「君既通靈,必知其審。」
狐艴(音ㄈㄨˊ,不悅。)然曰:「我輩修道人,豈干預人家瑣事,夫房幃祕地,男女幽期,曖昧難明,嫌疑易起。一犬吠影,每至於百犬吠聲。即使果真,何關外人之事?」
——紀昀〈卷十‧如是我聞四〉
讀懂名句
剛好有人因為家庭紛爭而打官司,眾人對此事皆有不同的議論。蔡某碰巧與狐狸談及此事,說:「你既會通靈,想必知道內情。」
狐狸十分惱怒,說道:「我是修道之人,哪裡會干預別人家的事?況且閨房內部,男女幽會之事,本來就曖昧不明,容易起嫌疑。這就像一隻狗因影子而吠叫,其他的狗聽到了也隨之嚎叫。即使真的有這件事,又與外人何干呢?」
名句故事
有一個盲人蔡某,每次經過南山樓下,就有一老人邀他彈琴歌唱,並一同喝酒。漸漸地,兩人熟稔起來。時日久了,蔡某察覺到他是一隻狐狸,狐狸不避諱地承認了,蔡某也不感到畏懼。
正好當時有個家庭公案,鄰里間議論紛紛。蔡某雖然眼盲,卻禁不住內心好奇,想藉狐仙的法力,一探事情真相。
狐狸在盛怒之下說出「一犬吠影,每至於百犬吠聲」,說明像這類八卦,往往是因為大家的好奇心與胡亂猜測而使謠言漫天。
他更罵道:「逞一時嘴快,甚至加油添醋地談論他人的私事,這不僅傷了天地間的和氣,當事人難以辯白,若因此抑鬱而終,豈不是又造了冤孽?這又怎會沒有業報?沒想到這種事你不但沒有掩耳不聽,還想找我打探虛實!難道失明還不夠,你還想被割舌頭嗎?」說完憤而離去。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故事藉由盲人蔡某與狐狸的互動,點出人性喜歡窺探別人隱私的弱點,也透過狐狸之言,警惕愛嚼舌根的人切記謹言慎行。否則恐如狐狸所說,在陰間的刀山劍樹上,應該會為這種人留一個位置吧!
新說名句
魏國大臣龐恭陪同太子至趙國當人質。臨行前,龐恭對魏王說:「若有人說鬧市中有老虎出現,大王您會信嗎?」魏王答:「當然不信。」龐恭又問:「若有兩個人呢?」魏王頓了頓:「我會有點懷疑。」龐恭再追問道:「若是有三個人都這麼說呢?」
魏王過了一會兒便承認:「我會相信。」這時龐恭才點明他這麼問的用意:希望魏王勿聽信小人讒言。可見謠言經過多人散播,若未止於智者,很容易使得人心惶惶、互相猜忌。
台灣歇後語亦有類似語句:「講一個影,就生一個子。」說明繪聲繪影,本來沒有的事卻莫名其妙地發生了,速度之快,令人徒增困擾。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