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世界各國央行從來不曾挹注如此豐沛的資金到全球金融體系,這是史無前例的事。
自二○○八年的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央行靠著降低利率、收購公債、提供銀行業廉價貸款,以及接收銀行業的高風險資產等各項手段,才讓國際銀行體系恢復健康。
近三年半來,美國、英國、日本與歐元區十七國持續挹注龐大的資金,如今他們的資產負債合計已達八點七六兆美元的空前水準。
資金的挹注降低借貸成本,也提振銀行、政府與企業的信心。但批評者反擊說,現金充斥提高了通貨膨脹上升的可能性,石油、糧食、黃金與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都是由此而起。他們警告,廉價的資金成本可能讓投資人把股價追高到危險的水準。
寫過多本有關聯準會著作的DMJ顧問公司負責人瓊斯說:「全球央行挹注如此龐大資金到金融體系,這還是史上頭一遭。」
穆迪分析公司的經濟學家詹迪說,唯一差可比擬的可能是一九三○年代,當時各國央行也曾大舉注資來對抗經濟大蕭條。不過,許多歷史學家表示,當時的聯準會未提供緊急貸款給銀行業,也未採取更多行動阻止傷害擴大,是蕭條拖長的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