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紅遍全球,他的故事也讓我想起電影《魔球》。布萊德彼特飾演的比利是一位沒有名氣球隊的經理人,他甚至沒有足夠的籌碼和其他球團談條件找到所需求的球員,但他知道必須要有所不同的作為。
他不斷問自己:「為什麼錢少沒名氣的球隊,就不能贏得比賽?為什麼實力被低估的選手,就無法打出漂亮成績?為什麼棒球界『鈔票決定一切』的例子,不能被打破?」比利問的,正是所有人類追求的自我導向與自由選擇。
比利的性格充滿焦慮,他衝動感性、暴躁易怒;唯一的安靜是與他摯愛的女兒在生疏下的互動時光;他的生活不是在加州高速高路上開快車趕路,就是搭飛機在全美各地看比賽;看起來他像個以金錢買成功的行家,但事實上,他正向根深柢固的球界傳統挑戰,試圖將球員從偏見中解放,讓他們有機會展現自己真正的價值。問題是,是誰指引他來到這片綠色大地?他何以能找到心的出口?
他的人生曾被職業棒球搞得亂七八糟,神奇的是,他也找到一個方式予以回敬;包括聘請哈佛的年輕新助理上任、以21點的撲克牌方式布局名單、用統計角度找適合的球員、重新檢視棒球的打擊戰術、以客觀的數字評估選手,他打破有錢就是贏家的慣例;甚至激起了棒球界的革命;在一片不看好中,他的球隊不斷贏得比賽;所有的棒球專欄都在熱烈討論他的才華;於是老牌的紅襪隊以史無前例的數千萬美金進行挖角,但他卻說「不」。
讓眾人跌破眼鏡的,是他最後的決定,他推卻所有人夢寐以求的高薪,把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拱手讓人,把眷顧他的機緣輕輕放下,對中年的比利來說,他以自由意志證明今是昨非。
影片不斷跨越時空的阻攔,回到影響十七歲時比利的關鍵決定;當時的比利,曾因耀眼的天分而被眼前看來豐富的願景矇騙;當時的比利,曾因滿足父母需要而放棄史丹佛大學轉而簽約職棒;十七歲時的比利,曾讓市場支配了他未來的人生方向;他曾在球場上偽裝出眾人指定他演出的角色,以掩飾自己內心的困境與他人夢想的激勵;也曾在球場上帶著恐懼的情緒揮棒,以至於完全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如今,他要努力發掘原本已被埋沒優點的球員,以力抗球探們行之多年的頑劣選秀慣例;比利心裡清楚知道,過去沒能實現自己年輕時的人生願景,現在要以另一種積極的觀念對世界球壇產生影響。
這正是人類自由意志的展現。人本理論就強調:人是具有自由意志以及理性,也唯有自由意志才能讓你我做出選擇。多年前的比利曾經為了金錢去做某件事,如今的比利,絕對不再只為金錢做任何事,絕不讓市場支配他剩餘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