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加油站植物園旁有條小路,名「仁民路」,尋路到底,幾棟空曠大宅豎立;它們分別曾是美國大使館、法國大使館與南非大使館。幾年前美台關係還「麻吉」時,前AIT處長包道格曾在此宴請陳水扁吃感恩節火雞大餐。
這幾棟使館豪宅,每棟占地皆上千坪,前南非大使館的大樹參天,看起來至少已是百年老樹,氣勢最為壯闊。空蕩的使館以圍牆與附近民家相隔,拉出了陽明山的邊緣線,也拉出了國際強權與屈辱台灣間的距離;這些曾是大國的大使們,五○、六○年代絡繹不絕地往來於歐亞之間;七○年代後,他們紛紛棄絕台灣,徒留空宅供人今日弔念。
美麗的花都巴黎第一個棄絕台灣,法國總是國際政治走在最前面的國家。他們受夠了冷戰的假相,無論毛澤東是什麼,毛總是已牢牢地掌握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國土地,且長達二十年了;法國人第一個承認中共代表中國。陽明山的法國使館在整個使館區中位於三角塊的凸出之處,看美麗璀璨的台北夜景應是最好的景點,視線也最寬廣,幾呈三百度左右。我常想住在這裡的最後使節,當時離去時,望著台北盆地的掙扎、逐步繁華與萬家燈火,他想些什麼?台北不過是個小島中的第三世界城市?中國土地裡的彈丸之處?還是每天夜裡一處一處點亮的燈火,曾些微地感動他?要棄絕這些人不容易,每個燈火底下都是故事,都是情。
法國大使館空了好一段時日,附近居民們傳說某大企業已然購置。人住在高處,往往忘了低處居民的生活。夜景恐怕不僅僅是美,它是一種有意無意間的忠誠。住在山上的富有之人,篤定每日回家有一大片窗外的夜景,因為他如此信賴山腳下的居民到了時辰一定要點亮一盞燈,為自己、為家人、也為那不識的山頂居民。可惜浪漫的法國大使離台時,沒有留下任何隻字片語。
法國之後日本、之後美國、之後南非…,大使們一個個走了,再來的已是位階預算規模皆小一大節的經濟處長領事級人物,他們另覓居處,徒留老使館空宅。順著老使館區的圍牆散步,歷史總是水流殘月,台灣現在鬧政治,大概也就是這些蒼涼感,逼得島嶼上的人們瘋了吧。世上沒有什麼事,會永遠淹沒在黑暗裡;山腳下的燈火每日亮起,燈底下的人們總會為他們的命運說些話,哪怕是國際強權們覺得不中聽的話。
待在外頭朝使館區望,很難耐,旁邊守衛的憲兵們守著空闊無人的使館區,也成台北一景。圍牆雖已日漸崩頹,氣勢還在。附近的居民們,常爬到寓所屋頂,眺望庭院幽涼的大宅院。一般評價,美佬宅氣勢最大,但建築也最沒有風格,難怪適合陳水扁吃火雞。台北居民們雖進不了宅子,可獲准沿牆外閒步,101放煙火時,這裡是陽明山的秘密,比白雲山莊的夜空還美。
道別使館區,走出一望路牌地址竟為「仁民路」,聽起來頗為倒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