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佩蘭(1629-1705),字芝五,號藥亭、柴翁、漫溪叟、二楞居士、郁洲,門人私諡文介先生。廣東南海人,與屈大均、陳恭尹並尊清初「嶺南三大家」,又與程可則、陳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還、方朝同譽「嶺南七子」。近花甲之年,進士題榜,與屈大均、陳恭尹主持白蓮詩社、越臺詩社、東皋詩社、探梅詩社,每有所作,洛陽紙貴,巨賈高門爭邀題詠,王士禎、朱彝尊等文人賢士甚重之,時嶺南文社數百人,推梁佩蘭執牛耳。有《六瑩堂集》。
見其〈閣夜〉中情景相襯的孤獨寂寞:「百尋孤閣郡城東,簾卷前山一角風。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無影月臨空。群生靜息鴻蒙裡,秋氣森歸耳目中。不是夜深能獨醒,海門誰見日初紅。」題解為古閣中夜獨思,不禁感悟如許。
首聯言巍峨高聳的孤黯閣樓,挺矗城郡之東,山風自前岳襲來,掀捲簾幕邊角。視野拔高,卻顯中腸蕭索。「尋」為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為八尺,見《周禮.地官.媒氏注》:「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小爾雅》:「四尺謂之仞,倍仞謂之尋。」
頷聯敘淒切谷壑光彩燦然,原是星光倒映水中,天際銀河無影無蹤,只有明月昂懸朗照。「哀壑」意淒切孤冷的深谷,見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爽籟警幽律,哀壑叩虛牝。」又唐杜甫〈王兵馬使二角鷹〉:「悲台蕭瑟石巃,哀壑杈枒浩呼洶。」
頸聯寫萬物偃息靜謐於昏暗氣息中,唯有秋氣森寒,侵逡耳目。傳說盤古開天之前,世界僅有混沌元氣,稱為「鴻蒙」,另稱鴻蒙時代,泛稱遠古,後人作詩,多意大氣淋漓,見宋‧范成大〈壽櫟東齋午坐〉:「屋角靜突兀,雲氣低鴻濛。」尾聯嘆若非深夜獨自幽醒,豈睹朝日自海口躍升。
此詩見其思索生命的存在境遇,透滲哲思。杜甫亦有同名〈閣夜〉詩:「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唯杜甫詩中感時憶舊,思鄉傷時,國家陷亂,好友李白、高適亡故,悲哀甚矣。二詩可參照對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