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聲頻率低,給人振奮感,能夠鼓舞士氣:而金聲頻率高,給人急躁感,故用為收兵信號。
中國古代打仗,大體是「擊鼓進軍,鳴金收兵」,這在歷史文獻中有記載,如《荀子‧議兵》中「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最膾炙人口的語句是《左傳‧莊公十年》中的「公將鼓之,劌曰:『未可』」;白居易〈長恨歌〉的「漁陽鼙鼓動地來」;《水滸傳》第九十七回:「盧先鋒兵到,見孫安勇猛,盧先鋒令鳴金收兵。」
其實在中國「擊鼓鳴金」,約有三意:
是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體現:
鼓,其聲咚咚隆隆,是東方生發之氣的象徵,鼓聲能夠振奮士氣,鼓舞向前,漢語中與鼓有關的詞語大都有這一層意思,如:鼓勵,鼓動、鼓舞、鼓勁、鼓氣等。而「金」屬西,代表著西方的收斂之氣。
其次是古人約定俗成的,既是「俗成」,自然有來歷:
相傳黃帝在與蚩尤作戰時,黃帝製造了革鼓以壯聲勢。他從東海流波山上獵獲了一種叫做「夔」的動物,牠的形狀像牛,全身青黑色,發出幽幽的光亮,頭上不長角,而且只有一隻腳。
這種動物目光如電,叫聲如雷,十分威武雄壯。當時黃帝為牠的叫聲所傾倒,就剝下牠的皮製成八十面鼓,讓玄女娘娘親自擊鼓,頓時聲似雷霆,直傳出五百里,這就是後世「擊鼓進軍」的緣起。
其三,從物理學角度來看:鼓聲的頻率較低,能與大腦的細胞發生共振,給人一種振奮的感覺,讓人心情澎湃,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流行音樂都喜歡搞重低音、超重低音的原因。
而鳴金收兵由於敲擊金屬發出的聲音頻率比較高,聽著給人以急躁、意亂的感覺,所以用於收兵信號。
「鳴金收兵」中的「金」即是「錞于」,是一種青銅樂器, 「鳴金」即敲擊錞于,並非「鳴鑼」。
錞于,又稱「錞釪」、「錞」,是我國古代銅製打擊樂器。現今發現最早的作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漢代。《國語‧吳語》有載:「鼓丁甯、錞于、振鐸」;《周禮‧地官‧鼓人》也記:「以金錞和鼓」;鄭玄注:「錞,錞于也」;《淮南子‧兵略訓》:「兩軍相當,鼓錞相望。」錞于,多用於戰陣。
關於錞于的奏法,歷代記載紛紜不一。雲南晉甯石寨山古墓(約當西漢時期)出土的銅貯貝器上,鑄有大群滇人舉行宗教儀式的場面,其中有兩人合扛一木,下懸一錞于、一銅鼓、銅鼓側懸,錞于則正弔於橫木之上,旁有一人執箠並擊之。這給今人提供了真實生動的演奏圖像。
也有另一種說法,以為「鳴金」就是「鳴鉦」,《說文解字》中記:「鉦,似鈴,柄中,上下通。」「鉦」是古代的一種樂器,用銅製成,顏色似金。《廣雅‧釋器》中載:「鉦,鈴也」。《詩‧小雅‧釆芑》載:「方叔率止,鉦人伐鼓」。
古代打仗,如果主帥看出對方露出敗象,就擊鼓進軍;如果判斷敵人是故意輸的,就鳴金收兵,不中敵人的詭計。
「擊鼓進軍,鳴金收兵」是必須絕對恪守的,因為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淩駕於所有人之上的法令,就不能做到令行禁止,那麼就無所謂統率和指揮了,戰事也就無從開展,終將失敗。
當然,有時候因為戰術上的需要——迷惑敵人,故意顛倒過來,這必須事先約定好,才不會引起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