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和熊姐共度下午茶時光,結束後,熊姐順道去看了為在鄰近大學就讀兒子買的小套房。為了想讓兒子住得舒適,還特別請人來裝潢,原是母親的一番心意,想不到反成母子衝突的開端。
熊姐兒子覺得,既然是自己要住的,就應有自主權決定如何布置自己的房間。熊姐則生氣兒子的表達方式,她認為兒子應該有禮貌的跟長輩溝通想法,而非如此無理取鬧,一點都沒有感受到他人的付出。況且,出錢的人,應該有主導權,不是嗎?
一位朋友在臉書上留言:「熊姐,妳買小套房給我好了,我會乖乖聽話的。」看了不禁令人莞爾。有時候我們付出,並且期望付出會得到我們所要的,於是它就變成了控制的工具。
我跟熊姐分享:「一定要記得愛自己要比愛小孩更多一些。有時候覺得是好意,但小孩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裝潢好的小套房,留給自己和老公小住用,至於小孩,也許他更想住在附近有許多同學的宿舍。如果你的小孩還可以自己HANDLE住宿費就更酷了。」
離開學生生活已經十餘年的我,是從南部小村落隻身到中部大城市上大學。我還記得年少時一樣充滿主見與想法。我的爸媽有農事要忙,沒法陪我,大學四年從沒有機會來東海美麗的校園逛逛,舉凡拖著行李搬進學校宿舍,在外找房子搬家或者畢業典禮,我都必須自己來,雖然心裡不免有些遺憾,但我也充分享受自由空間並培養出獨立的性格。
爸媽為我支付大學所有的費用,為不增加父母的負擔,我參加校內工讀──打掃廁所,學到如何讓廁所清潔芳香,打掃的細節很重要;也在舊書店打工,一邊顧舊書攤,一邊啃書,我沉浸在書裡的世界,那是我的精神食糧。住在宿舍和室友聊天、討論功課,假日和同學相約出遊,更多時候,修戀愛學分……那是美麗的年輕時光。也因為有爸媽的付出,我才能無拘無束、無後顧之憂的探索世界,我的心中充滿感恩。
熊姐面對兒子的要求——買機車、買電腦、買手機……常是有求必應。我們勸她不能事事都順著兒子,當孩子還小時,做父母的總不吝惜給孩子最好的、全面的呵護;會不會等他們長大了,當父母的我們卻還不願意放手?
看過太多痴情爸媽,為孩子想太多、做太多,如果孩子可以接受那還好,要不就變成了衝突。我想既然關係到孩子,也許也要問問孩子的想法,讓孩子一同參與,免得自己一頭熱過了頭。
為人父母的我們也曾年輕過,會不會我們太輕易地忘記了那時的心情;希望被尊重、被肯定,而非所有的決定,父母說了算。
是誰不懂誰的心?親子相處,輕重拿捏都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