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橫跨淡水河面、聯繫淡水與八里兩地的「淡江大橋及連絡道路」工程環評過關十餘年後,由於新北市政府希望增加橋面寬度,供捷運輕軌共構,公路總局昨天向環保署提出環評變更申請;但因可能影響淡水夕照、破壞十三行文化遺址保存區、影響河岸侯鳥生態等,最後決議補件再審。
根據開發單位規畫,新版淡江大橋橫跨淡水河面,長約六公里、高約二十公尺,並拓增橋面寬度至四十四公尺,上含雙向人行道、自行車專用道、快慢車道、與雙線輕軌捷運道路。
開發單位在書面報告中,更自許淡江大橋「橋梁取代夕照成為視覺焦點」,遭環保團體與淡水社區大學學者抨擊;部分環評委員也認為全案關鍵在於「景觀權」,「若這橋存在,將改變淡江夕照,問題是,我們是否要建這座橋來取代淡水夕照?」
開發單位代表昨天在環差分析會議中,圖表解釋淡江大橋申請變更建築範圍,包括新增淡江大橋兩端的台六十四線連絡道、將八里匝道南移五百公尺、和將沙崙路匝道改與沙崙路銜接;預計「跨河大橋」完工後,淡水到八里彼岸陸上交通不必再繞道關渡大橋,預計縮短十五公里路程,節省三十分鐘車程。
根據開發單位報告,變更後八里匝道距離挖仔尾自然保留區約五百公尺,但仍位在台北港北堤溼地範圍內。八里匝道是主線高架,中央輕軌及兩側匝道布設,部分防風林將因匝道系統被移除,施工噪音與機具運作會干擾在該地停棲過境的鳥類。
環保團體在會中表示,淡水夕照是台灣八景之一,建設淡江大橋恐讓夕照美景被切割,且蓋路橋減碳的邏輯矛盾,建議提交通政策環評,全盤考量;淡水社區大學主任張建隆也說,淡水河口是珍貴自然景觀,在敏感景點設水泥鉅構茲事體大,應跨部會研商才能免於鑄下大錯。
地方民意代表則說,淡江大橋是淡水居民期盼已久的建設,建設過程難免會破壞環境,但開發單位應盡量將環境衝擊減至最低,此交通建設除能舒緩當地交通需求,也將是未來地標及觀光景點。
交通部公路總局也書面預估,到民國一百二十年,淡江大橋及連絡道路每到上下班尖峰時段,都能替關渡大橋、台二線至登輝大道段、台十五線關渡大橋以北路段,每小時各紓解超過一千車次;數位新北市民意代表昨天也與會表示,淡水聯外道路尖峰時段總塞車,確有築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