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是稍晚於蟑螂,在古生代末期(約二億五千萬年前)出現於地球的元老級昆蟲。當時正值地球低溫且乾燥化的時期,隨著大森林的衰退,出現大面積以禾本科植物為主的大草原,蝗蟲以此草原作為活動場所,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條件下開始繁榮。
自二至三萬年前起,人類開始利用麥類、玉米、稻子等作為糧食作物,開啟了農耕時代,也替蝗蟲提供了更好的棲所。對蝗蟲而言,禾本科等草本植物的可食部分,不像森林中的樹葉那麼豐盛,不久就吃光了,所以只好易地覓食,飛蝗的遷移性就是這樣出現的。至於以木本植物為食且取食量不大的小型種,就沒有遷移的必要。
台灣是個島嶼,農作物栽培面積不大,可利用的食物量有限,不能供給巨群蝗蟲取食,所以上述從菲律賓飛來的飛蝗族群無法繁衍下來。換句話說,台灣的環境只容許中、小型蝗蟲存活,不利大型且群居性種類作長期的活動。
蝗蟲的種類眾多,全世界既知種類有五千至六千種,牠們在兩億多年的歲月裡不斷演變,活動範圍的擴大,也改變了外形。例如以草原為主要棲所的蝗蟲,保持綠色的體色,但出現在裸地的,則呈褐色或灰褐色。草原裡也有如尖頭蝗等的尖頭型種類,食物以葉片細尖或細長的植物為主。把生活場所移到砂地的蚤蝗,以體長不到一公分的小型種居多,身體呈黑色,後腳腿節比其他蝗蟲發達,不擅長飛翔,但可如跳蚤般跳躍,在沙土的菜苗上容易發現。
另一方面,在陰溼的地方也可以發現不少種蝗蟲,例如在溪流旁會濺水的岩石上,可以看見身體呈菱形或長菱形、黑褐色或黑色、體長一公分的菱蝗類,牠的前翅很短,變成鱗片狀,但前胸背板的後緣甚長,伸到腹端,形成代替前翅覆蓋後翅的特異構造。另一形狀特異的是細頸蝗,頭頂呈圓錐狀,複眼特別突出,看來就像漫畫書中跑出來的蝗蟲,牠並不那麼常見,但可以在丘陵地不曬日的羊齒植物上發現。
台灣最大型的蝗蟲是台灣大蝗,雌蟲體長六至七公分,雄蟲體長約四公分,牠完全發揮雜食性的本性,以多種草本及木本植物的葉片維生,夜間飛到相思樹的樹枝上休息,因此趁天亮氣溫未升高,台灣大蝗不能活動時,可以輕易地用手捉到上百隻。
在一九六○年代,相思樹林還普遍存在時,研究人員常用這種方法來採集台灣大蝗,作為實驗用的材料。由上述可知,進入草原地帶的蝗蟲會改變生活方式,並呈現生活、棲所上的多樣性。
選自天下文化《台灣昆蟲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