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期間,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中國大陸上映,首日就開出紅盤,兩周來,票房已超過五千萬人民幣(約新台幣兩億三千萬元),超越《海角七號》,成為在大陸最賣座的台灣電影,對岸媒體預測,總票房將可破十億新台幣。
《那些年》繼成為香港影史最賣座的華語電影後,在大陸又拿下好成績,打破了台灣本土電影無法行銷海外市場的迷思,證明只要題材好,只要能動人心弦,就可克服文化與國界障礙。
台灣電影乃至其他文創產業,實在不需要擔心本土市場過小,及本土題材無法讓海外華人、外籍觀眾接受的問題。
文化產品的販售不像其他工業產品,本來就需要較長時間布局與鋪陳,而且台灣社會文化環境,近年來成為海內外華人的焦點(這次總統大選,就受世界華人矚目),台灣文化逐漸被華人乃至國際社會肯定的同時,文化輸出也不再像過去那麼困難。
電影人不要妄自菲薄,只要秉持好劇本、拍好電影的核心精神,再佐以好演員、好後製與好行銷,假以時日定能以自己的力量立足亞洲,甚至放眼世界。
但電影人切忌抄捷徑,因為這種作法雖能在短時間內有高利潤,長期來看卻是扼殺本土人才的培育機會,短多長空,終究不利電影產業發展。
春節檔期有九部國片上映,勢必幾家歡樂幾家愁,但不必悲觀,商業市場本來就很殘酷,需要觀眾檢驗,希望台灣電影能在競爭中汰弱留強,並且淘汰只想搶短線的投機份子,讓台灣電影在累積紮實基本功下,一點一滴進步,成為另一個茁壯的產業,創造內需與就業之餘,還能賺外匯並行銷台灣,讓全世界看見台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