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鯤鯓代天府位於台南北門的鹽分地帶,創建於明末,是台灣最早的王爺廟,分香廟遍布海內外,台灣一地就有萬餘座,夙稱「王爺總廟」,學界則稱為「王爺故鄉」。由於景觀秀麗 、建築古雅,香火鼎盛,信眾雲聚,一九六九年,省政府核定為「台灣省宗教紀念物觀光區」;一九八五年,行政院文建會評列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近年來,古蹟修復竣工,凌霄寶殿即將落成;宮闕殿堂、樓亭台牆齊備,已形成一座氣勢宏偉的宗教文化特區。
我與南鯤鯓代天府結緣於一九九○年代,當時受邀鹽分地帶文學營演講,或調查匾聯文化,或參與寺廟文化會議,。印象最深刻的是,正殿石柱、楹聯,以及後面咕咾石砌成的金錢壁(據說撫摸了可以心想事成)。「代天府與澎湖關係相當密切,這些就是見證。」二○○八年,廟方依循歷史傳統,舉行「鯤鯓王戊子年出巡澎湖」,重現兩地海上交往的共同記憶,一時傳為美談。
二○○四年,廟方執事們北上拜訪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希望幫忙規畫人文系列計畫與活動。個人認為因緣具足,特別回應「在信仰場域建構人文城堡」的概念,逐一開展了系列活動,甚獲廟方的認同。
於是成立籌備小組,敦請副董事長李豐楙教授擔任主持人。大家開始思索科儀、祭祀空間、籤詩廟誌、文化館建置、宗教觀光、文化產業與王爺信仰學術研討會等面向,並在二○○八年推出「南鯤鯓五王信仰與鹽分地帶文化資產研討會」。這是廟方三百多年來的創舉,意義非凡。十五篇論述加上綜合座談,為代天府有形、無形文化資源作了一次挖掘與整合,一冊三十餘萬字的論文集,可說是建構人文城堡的礎石。
二○一一年,廟方委託基金會規畫小型學術研討會,擬為二○一二年國際研討會暖身。豐楙兄認為可以重新思考學術研討會的形式。可以考慮主持人負責介紹與簡評,論文發表人每篇四十分鐘,充分表述,並與大家對話。我十分贊同他的看法,進一步思索學術會議/寺廟導覽/生活境教的有機模式。議程二天七場,包括五篇論文、一場古蹟導覽、一次圓桌會議。
論文由李乾朗〈南鯤鯓代天府建築布局與大木結構之特色〉開始,他解讀代天府建築的深層結構與五行的關係,言人之所未言,新人耳目,特別指出王錦木設計建造的木造大牌樓,可能是傳統建築的最後傑作,而正殿前亭圓形結網與後拜亭的八角形結網,更屬罕見。曾國恩〈國定古蹟南鯤鯓代天府修復精要〉,以修復負責人現身說法,他指出名匠王益順在細木作與建築造型上,擅於利用暗藏的草架(暗厝)來調整屋脊造型,其大木構架細處理極為精緻,透過圖片引導大家進入藝術的殿堂。
南鯤鯓代天府古蹟廟宇導覽,由李乾朗主持,在熱鬧喧嘩的「平安鹽祭」中,他循序漸進,引導大家看門道,彷彿是一場心靈在傑作中冒險,驚喜寫在眾人的臉上。
李豐楙〈行瘟、代巡與王船〉,以比較宗教學的觀點,詮釋從台灣到南亞的瘟疫解除的歷史記憶,深入淺出頗能開拓與會者的視野。〈南鯤鯓代天府的籤詩文化〉由我撰寫,這是寺廟文化系列探索之一。籤詩是人神互動的神祕載體,也是信眾解惑釋疑的醫療符碼。本文先作校刊,追求籤詩本相,至於依附典故的索隱、詮釋,則有待進一步的論述。洪瑩發〈台灣王爺「代天巡狩」儀式初探〉,是從微觀基礎建構的宏觀思維,指出代天巡狩的信仰與習俗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更是漢人宇宙認知與心理需求的投射與建構,透過儀式回應這些需求,充分表現其尋求核心價值的用心。至於圓桌會議,集合廟方、學者與大龍峒保安宮廖武治董事長,大家聚焦於古蹟修復與寺廟文化的締造,形成紮實又具體的建議,為會議注入活力,也指出願景。
兩天的會議,來自七縣市一二○人,透過酣暢的論述,境教生活與古蹟導覽,宛如一趟知性、感性兼具的宗教文化之旅,共同完成別出心裁的學術會議,也為二○一二年的國際會議提供一個新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