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超市買菜,被高菜價嚇了一大跳,原本一把十幾元的青菜漲到三、四十元,苦瓜更一條漲到一百多元,雞蛋最便宜的一盒要五十元。
主計處公布去年十二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百分之二點零三,為近二十二個月來最大增幅,其中食物類較上一年同月上漲百分之五點四一最多,蔬菜價格更是大漲百分之四十八,創近四年來最大漲幅,蛋類上漲近三成。
若以平均每月消費支出約六萬元的家庭為例,去年十二月支出將較一年前增加一千兩百十八元,其中食物類支出增加八百九十九元,而且僅蔬菜就增加六百零八元。
農糧署官員說,菜價上漲是因十一月大雨的關係,是短期氣候因素,並表示本月就會回穩。
但我認為,從短期來看,天候的確是暫時的造成食物價格上漲的因素,還能回穩,不過,近年連百姓都能感受到氣候異常,每逢颱風便降下破紀錄的豪雨,破壞夏季蔬果生長,春天則是春雨不來,農作變成空包彈,要不一來就下很大,作物幼苗被打爛,冬天不是太暖就是太冷,寒害重創養漁業、養殖業。
因而從長期來看,台灣的雨量與氣溫都脫離平均值而暴走,當短期失常的次數愈來愈多,食物價格的飆漲恐將成為常態。
但農糧署卻不談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影響台灣糧食的穩定,不面對菜價上漲的真相,不思預防因應之策,只推給天氣異常的短期現象,如此消極不作為有虧職守。
氣候型態已不同、農損農災愈來愈多是不爭的事實,農業相關單位應該和氣象單位合作,預測台灣未來的天氣型態,根據新型態設計適合耕作的農糧蔬果類型與方式,並且擴大對外尋找穩定的糧食,才能在氣候型態日益險惡的時代穩定物價,避免物價波動過大,傷了民眾生活。
宿諭(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