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隻隨著海浪浮浮沉沉,眼前所及之處,全是浩瀚的大洋,波濤洶湧,一如凶惡的猛獸。只有此時,才能體會到人的渺小、天地的廣大。文助等人漂流許久,途中經過的幾座島嶼都煙氣蒸然,好似熊熊的烈火在燃燒一般,讓文助等人不敢登陸。後來,他們發現了一座有人居住的島嶼,正在討論是否上岸時,突然被團團包圍!由於言語不通,誤以為島上的居民要贈與物品,衝突一觸即發。這是文助等人,乘著順吉丸漂流到「島」,遇見島上居民的開端。
根據漂流的紀錄,我們可以藉此一窺當時的氣象、海文、經貿等等歷史,極富價值。漂流的意義不只是人們從原本國家到另一國家沿途的紀錄,更是文化的互動、空間的移轉。
文助的漂流經驗,發生在享和三年(一八○三年),也就是距今約兩百年前的台灣,當時日本剛好是鎖國狀態,台灣也處於鎖島的封閉情況,藉著「漂流」而突破了鎖國的界線,讓兩國的文化因此有所交流。
這套書的原始資料由秦貞廉所編纂,為口述歷史的一種。書中的插畫,由日本學者參照日本當地原住民之風土民情,並透過想像而繪成,雖然不一定能完全展現當時台灣原住民的實況,卻能看出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角度對於台灣東部住民的詮釋。
套書共有三本,其中有兩本分別是「黑川本」及「川北本」的覆刻本。覆刻本的出版,讓這些資料更為普及,保存也變得比較容易。另外,第三本是以「愛書本」為主的編譯本,希望能藉此讓更多人能夠了解當時的人文歷史。書末很貼心的附上日文專有名詞的發音對照表,及中西日年代對照表,有助於文本的理解。
所謂的「島」指的是今日秀姑巒溪一帶;書中可以看到「島地勢圖」,有冒煙的島嶼,也有綿延的海岸線。「島」住民生活的每一部分,都同時用圖像跟文字記錄了下來,似乎帶領著我們透過不同民族的眼睛,目睹「島」住民栽種植物、狩獵、習俗等等日常生活,彷彿一切事物都鮮明的呈現在眼前。
透過他們的視角,不難發現他們對於台灣「島」有所恐懼,卻也有所驚奇。恐懼於未知的事物,卻又驚奇島上未曾見過的生物及物種。兩百年前,「島」的住民在醫療知識方面並不發達。
文助等九人,最後只剩下文助平安的回到日本長崎,其他八人都因為水土不服,且沒有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而死亡。
在《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島之記》當中,主要以記錄「島」上各種人事物為主,但其中仍可以看到一些當時日本政府對於漂流回國人民的態度。為了維護日本政府的權力,對於漂流回國的人民都會嚴加調查,確認沒有信仰基督教,也沒有其他可疑事蹟者,才能回歸自己的家鄉。
這些資料的保留,也要歸功於曾任台灣總督府圖書館(即央圖台灣分館的前身)館長的山中樵先生。他不僅在戰時疏散大量圖書,還特別致力於各種台灣文獻資料的搜存。
《享和三年癸亥漂流台灣島之記》這套書籍的參考資料,許多都來自台灣分館內的珍貴文獻。耗費了許多人的心力,才完成此套書籍,是值得一看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