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利用不織布、防濕的Tyvek紙、蠶絲等不同質材,創作結合台灣文化藝術的風箏藝術;風箏藝術家黃景楨指出,其實主要是他學建築和室內設計師的背景,讓他認識這麼多不同質材,運用在他的創作上,讓風箏不只是孩提時玩具,更是美麗的裝置藝術。此次展出的部分作品即日起將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一樓藝文空間(捷運善導寺站六號出口)展出,展期至九月二十二日止,歡迎民眾前往觀賞。
知名風箏創作家黃景楨是應紐約世界金融中心及文建會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邀請,於七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九日期間,在美國世界金融中心冬之花園(Winter Garden)舉行「星空物語│黃景楨風箏展」,獲得當地中外文媒體矚目,紐約時報更以「他眼中的台灣在長線一端翱翔」(His Visions of Taiwan Soar, From a Very
Long String)為題,予顯著篇幅報導。
十歲時,看到哥哥將一隻菱形的風箏放入天際,彷彿碰到了雲端,也激發了黃景楨在無人指導的情形下,開始試著用舊報紙、竹子和米粒做出生平第一隻風箏。
他在高中時摸索出較複雜的設計,之後到台北淡江大學主修建築,閒暇時仍熱衷於放飛精緻複雜的風箏,即使後來成為專業室內設計師,仍無法忘情風箏,經常一邊監工,一邊把弄著竹子。
二○○二年,黃景楨在荷蘭國際風箏大賽中獲得首獎,也讓他決定要全心投入風箏的創作,到如今他已完成二千種風箏的設計,從平面的昆蟲,和鳥類造形、到需要有助手協助放飛的連結型風箏,他常常在好風吹起的河濱公園、白沙灣海邊試飛。
他最知名的作品是「龍的化石」,是一種連結型風箏,看起來像在天空中飄揚的骷髏,透明的塑膠中可以看穿像骨頭般的結構;另一個經典作品叫做「鸚鵡螺」,黃景楨說,這個作品讓他花了五年時間才讓它成功的飛起來。
每個作品是一個故事,而結構更是令人驚訝的複雜,黃景楨說,結構是最重要的,不論多大的創作,如作品「川流不息」的龍身就有五十層樓高,「星空森林」的樹葉就有一百片,但這些作品都要能設計輕巧,可折疊成可以放進驕車中的大小,以便送到各地展出。
即日起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展出的「星空物語」中,因空間的關係,黃景楨呈現的作品包括圍繞獨木舟的飛魚,繪有白色螺旋圖案的鳥及五呎長的樹葉,意味閃爍的星星,而長二百五十呎的精靈則蜿蜒其中。
他說,每次展出他的作品都會和空間對話,不同空間呈現的主題也不同,而這次返台的展出他要傳達的是對夢幻之島的疼惜。
黃景楨的另一個特色是藉著自己的作品讓外國人很快接受台灣特別的東西;如展覽中的達悟族獨木舟造型作品「飛魚季」,呈現就是原住民生活中捕魚,滿載而歸的生活型態。
黃景楨心中,風箏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你可以把任何想要的東西都送上天空;他也將台灣的傳統、文化融入作品中,藉著風箏創作,傳達台灣另種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