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大維
絕境求生的淬煉旅程
影片開始在阿富汗戰場,名叫穆罕默德的男子擊斃美軍,被逮後飽受酷刑,再被押送到歐洲某祕密基地準備受審;途中囚車墜崖,穆罕默德趁機逃亡,在冰天雪地的叢林荒原中,展開艱難求生的旅程。
片名《我不要死》,其實是「我要活下去」,電影鏡頭好像是一雙眼睛,凝視著男主角,看著他如何絕境求生。
全片觸目可見人在面對死絕與生存時的強烈刻畫。背景從阿富汗縱谷到北歐挪威附近的冰原,是酷熱與嚴寒的自然環境考驗;從戰場敵軍的追捕到異國伐木工人的搏殺,是戰爭或非戰爭皆存在的人性鬥爭;男主角在逃亡中解救被捕獸器夾住腳的牧羊犬,卻因而躲過敵軍軍犬的追蹤,尤其具有生、死因果輪迴的寓意。
《我不要死》和過去某些描述絕境求生的電影最大不同,在於影片耐人尋味的宗教精神。片中名叫穆罕默德的男主角,外型酷似耶穌,不斷與神對話,每當他奄奄一息的關頭,耳畔就傳來伊斯蘭教的真主阿拉開示的聲音,給他力量,讓他在求生的苦路上繼續前進。
這種精神其實是超越宗教的。唐朝玄奘大師西行求法取經,從長安到天竺的過程中,堅持佛法信仰,才能歷經各種生死攸關的考驗;耶穌背著十字架從耶路撒冷到各地墓園的過程中,堅持基督信仰,才能忍受各種痛苦的折磨。
而《我不要死》片中,當穆罕默德經歷各種殘酷的劫難,遇到一位給他食物、幫助他的啞婦,可以對照到美國男星梅爾吉勃遜,執導的電影《受難記》中,拿布沾水給耶穌喝的信徒,似乎也可以連結到中國小說「西遊記」裏,幫助唐三藏的孫悟空等守護者。
玄奘、耶穌、《我不要死》的穆罕默德,雖然是不同教派的實踐者,其實要讓大眾領會的是:人人都在求生苦路上匍匐前進,堅持信仰,才能勇敢,不動搖、不放棄,才能克服致命的考驗。
無論結果是九死一生、還是雖死猶生,他們的精神超越生死,早已把淬煉的過程,昇華成為一種修行。
不過穆罕默德和玄奘、耶穌的最大區別,在他為求生而殺生。《我不要死》片中殘忍殺生之後,既有現實的報應:殺人者,人恆殺之;更有悲憫的救贖:穆罕默德用自己的血,來向因他而流血的眾生贖罪。片中並無說教,所有警世寓意,盡在不言中。
導演的生命和演員的訓練
《我不要死》的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生於波蘭,童年曾目睹父親被納粹處死,或許正因親身經歷過被戰爭迫害、失去親人的痛苦,才能拍出兼具反戰宗旨與熱愛生命意義的電影,讓該片在去年威尼斯影展,贏得「評審團大獎」和「最佳男主角獎」兩項大獎。
以《我不要死》贏得威尼斯影帝的文森加洛,是義裔美籍男演員,喜歡歐美獨立製片與常看影展片的觀眾,對他必不陌生。
他在一九九二年曾與強尼戴普合演《亞利桑那夢遊》;二○○三年自導自演的《棕兔》,入圍坎城影展競賽項目,因為片中真實的情欲戲造成爭議;二○○九年主演《教父》、名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執導的《TETRO》,去年入圍有「西班牙奧斯卡」之稱的GOYA電影獎。
文森加洛無意投身好萊塢商業主流電影,但打動他的劇本必定全力以赴。《我不要死》的外景地,分別是攝氏五十度的以色列峽谷,及攝氏零下三十度的挪威冰原,他不但忍受酷熱、嚴寒,甚至還主動禁食,讓自己暴瘦,符合角色在逃亡中困頓饑餓的狀態。
片中文森加洛幾乎沒有台詞,全靠肢體、眼神表達各種處境的情緒與情感,壓抑卻驚人的表演張力,來自於他在拍片前就開始禁語等自我訓練。
堪稱用生命演出的《我不要死》,獲得威尼斯影帝實至名歸,但文森加洛刻意缺席頒獎典禮,顯示他演戲並非為了拿獎的用心,更凸顯他和某些重視票房與形象的男星,截然不同的演藝格局。
《我不要死》片尾出現的啞婦,由法國女星艾曼妞塞奈飾演。她是波蘭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太太,因為《我不要死》的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和羅曼波蘭斯基是同鄉,兩人還合寫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水中刀》的劇本,基於兩位的淵源和情誼,讓艾曼妞塞奈為《我不要死》跨刀,雖無台詞、戲分有限、驚鴻一瞥,卻是影片結束前的神來之筆,餘韻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