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剛在南非德班閉幕的最新一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與會國家十一日終於勉強達成一項首次強迫美、中、印等所有排碳大戶未來一律都得減排的協議,各國自稱勝利。但沒有人正視核心癥結:排放大國沒有一個願意承諾足以減緩全球暖化速度的減排額度。
根據協議,一九九七年制訂的《京都議定書》將延用五年,直到二○一七年。《京都議定書》原定明年底截止,不具法律效力,而且只對已開發國家規定排放限額,但在美國國會從未過關。開放中國家裡的排放大戶中國和印度則根本不認帳。
德班會議代表同意明年開始研商一項對所有國家具備法律約束力的新減排協議,新協議希望二○一五年以前商定,二○二○年以前生效。歐盟和這三國折衝到最後一刻,總算用一些巧妙的措詞使這三國點頭,至於協議要寫成什麼樣的法律形式,語焉不詳。
但是許多科學家說,快沒有時間了,經由外交協商來解決氣候問題的努力可說已經證明失敗。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在德班會議前公布的報告,溫室氣體的排放必須在二○二○年以前探頂回降,才有希望達到上述目標。
科學家說,全球暖化的真正解決之道,與其只看坐而談的聯合國會議,不如寄望起而行的環保科技。
著名的英國氣候變遷專家史登說,這回在德班已有不少人逐漸認清,要走向低碳經濟,必須先來一場乾淨能源革命。他指出,德班顯示許多令人鼓舞的例子,包括菲律賓利用回收塑膠瓶製造新型太陽能燈泡,以及南非研發的水和能源保育方案。
比較理想的辦法是政策和科技雙管齊下。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科學和國際事務系教授歐本海默表示,各地的全國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須加強透過管制來減排,民間則經由科技來走向減排目標。
歐本海默說,如果所有國家都努力推動再生能源和其他低碳科技,同時盡可能加強排放管制,那麼,「我們可能還有一絲希望減緩全球暖化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