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歷時兩周的聯合國氣候會議昨天通過一份邁向公約的路線圖,公約將首次把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置於單一法律架構下。
倘若如期於二○一五年批准,這項公約將自二○二○年起生效,成為對抗氣候變遷戰爭中的主要武器。
在南非德班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原定九日結束,由於意見分歧,爭論不斷,九日通宵舉行高峰會議之後,十日進入「加時賽」。各國談判代表強忍疲勞、緊繃神經,持續奮戰,終於通過一份「二○一五年減碳路線圖」,所有排碳大國將首次共同接受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碳排協議,以及為新一期的《京都議定書》簽署新承諾。
這次氣候大會的討論重點是,歐洲聯盟欲迫主要碳排國,如已開發國家和中國大陸、印度等快速成長新興國家,接受法律約束的減碳幅度。在此之前,各國一直未約束開發中經濟巨擘的碳排量。
歐盟這項訴求引發中國大陸與印度不滿。印度環境部長娜塔拉珍(Jayanthi Natarajan)稍早表示,印度不會因為各方要求聲浪,就不顧貧、富國間責任分擔的原則。中國大陸談判代表團團長解振華亦表示,支持印度的立場;他說,參加談判的各國應落實UNFCCC「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這兩個國家擔心全球碳排新約會箝制他們快速發展的經濟。
解振華也指控已開發國家升高對窮國要求之舉偽善,「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你們沒在做。你們有什麼資格跟我講道理?」「我們正在採取行動,我們要看到你們的行動。」不過他並未指名道姓。
草案最後以「獲各界同意的法律後果」取代其他名詞,搭起溝通橋梁。
一九九七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是設定減排目標的唯一全球性條約。爭取開發中國家支持的的歐盟說,若有必要,可單獨簽署新承諾,換取首度讓所有國家一體適用的二○一五年協定。
另外,包括紐西蘭、挪威和瑞士在內的少數國家,可能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加入二十七國的行列。第二期的長度尚待進一步協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