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默涵,北京大學歷史系今年升大四的女學生,因為自創基金會,一年多來提供了八百名貧困學生助學金,成為大陸最受矚目的年輕人,輿論甚至稱之為「默涵現象」,而更深入探討大陸的貧童就學問題和教育問題。
從受人幫助,到幫助別人,劉默涵的故事成了大陸校園的震撼教育。
二十二年前出生在河北無極縣,和無數大陸偏遠地區的家庭一樣,劉默涵家境清寒。尤其十二歲喪父,母親疾病纏身,還有一年幼的妹妹,她那麼小就有「走在路上都想撿到錢」的潦倒心情和壓力,因為她們最窮的一個月,一家只剩八塊錢人民幣。
就這樣,劉默涵升入初中,因繳不出幾百人民幣的學費,還沒籌到錢就被學校開除了。
另外一所學校收容她,善心老師幫助她,她不僅考上全縣最好的高中,三年後又以全縣第一名考上北京大學歷史系。這是數以億計大陸人豔羨的成就,但對劉默涵來說卻是新的壓力││錢:學費和住校的生活費。
她想過撿垃圾掙錢、想過找企業贊助。幸運地,申請到福利彩券助學金,加上親戚們十幾到一百地七拼八湊,終於可以入學了。一家地方報紙報導了她湊錢上學的事,更為她籌得了生活費,一位「大叔」無條件每月資助三百元。
這就是劉默涵自創助學基金會的因緣。
她省著用,一天花六至八元人民幣,「一餐兩塊錢,如果覺得血糖低買了可樂,就少吃一頓」。除了節流,她開始打工做家教開源,自己能賺錢了,她就謝絕大叔每月三百元的資助。雖然每月有千元左右的收入,她還是過著一天六到八元的「苦」日子。存了一筆錢就開始濟助可憐孩子就學。
有了第一筆資金,有了助學的實例,漸漸也有同學參與這有意義的事了。從同學們的「小額捐款」到辦大型活動募款,獲助學金的學生就從第一年的三十七人,到現在的八百人了。
大陸中央電視台「面對面」節目對劉默涵做了一次專訪,節目播出後,引起廣泛關注,平面媒體出現評論,以亦喜亦憂的觀點探討貧童就學問題,認為國家應正視教育問題而不能僅賴「希望工程」杯水車薪。也有報紙推崇濟助劉默涵的師長和善心人士,一切因果,良性循環,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走向正途,而非流離失所造成社會問題。
許多大陸台商在大陸賺錢而不吝慈善,王永慶提撥數億人民幣計畫建一萬所小學,王建←也為台灣善心人士的捐款奔走興學,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幸有兩岸無數人參與「希望工程」。
劉默涵的助學故事是年輕人的表率,也凸顯了大陸貧富差距問題的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