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主要河川水質及底泥汙染嚴重,環保署選定十一條主要河川進行底泥汙染來源及傳輸模式調查。其中屬於淡水河支流的大漢溪,水質或底泥重金屬嚴重程度、生物風險程度,均較其他各河川嚴重,被選為首要調查對象。
河川底泥汙染近年引起高度重視,環保署從八十六年迄今,陸續完成二十七條河川底泥中重金屬及其他有機汙染物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河川水體及底泥達到嚴重汙染程度。
十一條被列為優先調查對象的河川,共包括:淡水河(含大漢溪、淡水河本流、新店溪、基隆河)、南嵌溪、老街溪、新虎尾溪、濁水溪、急水溪、鹽水溪、二仁溪、愛河、北港溪、阿公店溪。這十一條河川底泥汙染程度已成「底泥指標」,汙染主要來自沿岸工廠多,或廢五金業聚集,排出重金屬多,以及有機物沈積。
環署土汙基管會執行秘書蔡鴻德表示,分析十一條河川底泥中銅濃度偏高的河川,前五名依次是大漢溪、南嵌溪、淡水河本流、老街溪、鹽水溪;鋅濃度最高前五名依次是南嵌溪、老街溪、阿公店溪、大漢溪、愛河。鎳濃度偏高五名依次是二仁溪、南嵌溪、大漢溪、老街溪、三爺溪。
蔡鴻德表示,十一條河川底泥及水質汙染嚴重,各地情況不一,如大漢溪的銅鋅含量偏高,原因之一應該是沿岸高汙染工廠多,排出重金屬多,加上有機物沈積導致汙染嚴重。這種情形也常見於南嵌溪、二仁溪、愛河等流域。
二仁溪以往因有廢五金業聚集,重金屬汙染情形嚴重,戴奧辛含量值也偏高,近年來情況稍好;濁水溪、鹽水溪等有行經農業縣市的河川,汙染主因部分沿線有遭農藥、皮革煉製、豬糞排放或人為偷排;高雄後勁溪長期遭汙染,也有環團指控與國營或民營大型石化廠偷偷排放有關。
為了解大漢底泥汙染來源及傳輸模式,會中也決定調查設定測量範圍,上游起點為大漢溪三鶯大橋、下游終點為淡水河本流出海口。大漢溪調查計畫預計進行至一○二年止,總經費約二千一百萬元;其他十條優先調查河川的調查也將陸續進行。
台灣河川汙染嚴重,各縣市稽查人力不足,多靠義工護溪,多數環保團體認檢警應主動介入,才能有效遏止不肖業者隨處掩埋廢棄物及偷排廢水。環保局負責訂定排放標準、要求業者在設立養豬場前承諾遵守,農業處應該輔導農戶提升環保觀念,或補助農民裝設豬廁所等環保設備成本,相關資訊也要透明化、讓畜牧業者有所依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