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表演藝術年鑑昨天出爐,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邀請文化評論者南方朔為年鑑寫回顧專文,他特別指出去年台灣表演藝術界發展的兩大活力指標降低,值得表演藝術界注意。
南方朔指出,年鑑中的「大事紀」部份只有一百二十七件,比前一年二百二十件,少了近一半;其次在「新製作」上,二○○五年和二○○四年相較,各類新製作音樂部份少了百分之十二、戲劇少了百分之十、舞蹈少了百分之十五,總數而言,則是減少了百分之十一。
南方朔綜合了「二○○五年文化論壇」觀察指出,這兩項重要指標,顯示無論官方政策籌碼和政府作為,及民間活力,甚至創作,都到了一個低潮期。他總結,這兩個現象就官方而論,當處於這個文化藝術生態由漸變而趨丕變時,它似乎無法和以往一樣,不斷推出新的政策籌碼,這也似乎意味往後幾年,面對台灣總體情勢的改變,公部門必需有所調整。
至於客觀情勢,南方朔認為,當今台灣表演藝術領域和其他文化藝術領域相同,都出現「涸竭憾」和「焦慮感」,且台灣目前的主力在一九七○
到一九八○年代初即獻身這領域,目前坐五望六的年齡層工作者,斷層現象不容忽視。如何提振年輕世代的活力及開創新來源,是迫切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