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間社記者彭日鏡

【人間社記者彭日鏡新竹報導】新竹縣山地五峰、尖石兩鄉特有農產品小米,往昔是當地原住民的主食,因時代的變遷改食稻米後產量逐漸減少,僅供製飴,甚至成為牆上的裝飾品,要想吃一頓小米飯,如今還真不容易。
小米為一年生禾本科粟屬植物,每年元月播種,七月即可收成,是原住民早期的主要糧食,用於炊飯、煮粥、製飴等,風味獨特,亦可做為小鳥飼料,在原住民的豐年祭典中,是不可或缺的祭品。
小米栽種面積減少,目前五峰、尖石兩鄉內栽植的面積僅有十餘公頃,產量亦逐年減少,由於未輾製的小米可長久貯存,原住民則把收成的一部分出售,其餘則予以貯存,用於製飴、祭典。
朱姓原住民指出,最近更有原住民把帶梗的粟,捆成一小把後吊掛在餐廳、民宿內裝飾,增添不少原住民氣息,不少前往攬勝的遊客,感到十分新奇,紛紛掏錢購買回家「如法泡製」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