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學期起,台灣各大學開始招收大陸來台修習學位的博、碩士研究生,這是兩岸學術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民主行動聯盟也特地以建立「自主社會科學」為宗旨,在台灣大學成立「民盟書院」,招收陸生,傳授「社會科學本土化」的理論與方法。
儒家人文主義的三統並建
西方主流的社會科學理論大多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預設上,一旦移植到非西方國家,經常發生不適用、不相干或不契合的情形。因此,從一九八○年代初期,台灣學術界便有人開始推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已經累積豐碩的經驗和成果。
這個運動的目的,在於建立「自主社會科學」的學術傳統。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在《道德的理想主義》一書中指出:唯有道統、學統、政統三統並建,儒家式人文主義才能徹底透出,才能重建中國文化,開出中華文化的新型態。當代新儒家的努力,旨在「肯定倫理道德之價值,護住孔子所開闢之人生宇宙之本源」;他同時很清楚地指出:唯有「轉出『知性主體』,以融納希臘傳統」,才有可能開出獨立於「政統」之外的「學統」。
在我看來,所謂「轉出『知性主體』,以融納希臘傳統」,就是以西方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建構含攝文化的社會科學理論,來解決本土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典範移植的困境
我從一九八○年代開始致力於推動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後不久,便發現:國內社會科學研究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學者對西方科學哲學缺乏相應的理解。在西方的文化傳統裡,哲學是學術之母。一個人既然已經拿到博士學位,就假設你一定懂得他們的哲學,所以頒給你「哲學博士」的頭銜。
西方國家的一流大學,通常會把「知識論」和「專業倫理」列為通識教育。西方的學者,對於西方哲學中的許多概念,若不是耳熟能詳,起碼也會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然而,對於在非西方國家教育體系中成長的學者而言,西方哲學中的許多概念,是一種異質文化的產品。對於這些概念如果沒有系統性的認識,在閱讀西文書籍的時候,看到諸如此類的相關字眼,也可能會去查閱字典。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通常也僅止於「字典式的」或「望文生義式」的理解。
「後續增補」的研究
大多數留學生只要跟從指導教授的研究典範,「依樣畫葫蘆」也能夠完成學位論文。可是,這種只講究「方法」而不注意「方法論」的研究方式,很可能呈現出「後續增補」的性格,陷入「典範移植」的困境。
大陸文革後的一代不僅捨棄了自己的文化傳統,也不了解西方文明的精華所在。改革開放之初,為了要「摸著石頭過河」,對於外來社會科學理論的基本心態是:「白貓黑貓,能抓耗子,就是好貓」,「撿到籃子就是菜」。三十年下來,經濟建設有了傲人的成就,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卻愈來愈尖銳,民間充滿了「向錢看」的風氣,社會也面臨「價值空洞化」的危機。
不論是從大陸學術界的現實來看,或是從發展本土社會科學的經驗來看,華人社會中最有可能建立「自主社會科學」學統的地方,並不在「學風浮躁」的大陸,而是在容許「沉潛反思」的台灣。有鑑於此,從今年十月起,民主行動聯盟刻意在台灣大學成立「民盟書院」,招收陸生,定期聚會,開班講習,每次聚會都有三、四十人參加。十一月十一日,「民盟書院」又在義守大學成立高雄分院。義大陸生來台的目的並不是要攻讀博、碩士學位,而是來台僅只一學期的交換學生,但他們對於有關「社會科學本土化」議題的討論,同樣是興致勃勃,欲罷不能。
建立自主社會科學的「學統」是建構「文化中國」的重要一步。在兩岸政治勢力(政統)競相成立「孔子書院」、「台灣書院」的今日,學術界人士該如何把握「兩岸學術交流」的機遇期,致力於建構挺立在「政統」之外的「學統」,是我們應當嚴肅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