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計程車素質良莠不齊,掀起計程車改革的「再教育」呼聲。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指出,高齡社會來臨,高齡者搭乘計程車面臨因行動不便遭遇拒載,女性長者擔心安全,或多收錢、繞遠路。計程車改革聯盟認為,政府應對司機進行職前、在職教育,並訂定退場機制,贏回消費者的心。
全國計程車業改革聯盟昨天舉辦打造新世代計程車發表會,會中邀請學者專家、婦女、老人、殘障、勞工等民間團體討論,希望能為台灣打造理想的服務及世界級的計程車產業。
殘盟表示,國內有高達一百零八萬名身障者,交通需求明顯無法滿足,建議政府開放引進無障礙計程車;以台南縣西港鄉為例,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就醫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僅百分之五搭乘計程車,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認為計程車應發起友善老人服務及友善老人司機認證。
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祕書劉怡顯指出,少數害群之馬使女性對計程車充滿戒心,女性特別在意計程車的空間舒適度、安全的行車習慣、良好的服務品質和夜間安全,因此,司機的教育、清潔維護和申訴管道宣導都應加強。
消基會委員張學孔說,計程車業每年有上百億產值,但現在空車率約百分之六十,已超過合理的百分之三十到三十五範圍,因空車帶來的油耗損失就高達數十億元,司機也被迫超時工作,政府應數量和品質管制,才能釜底抽薪。
計程車改革聯盟發言人彭芝園表示,交通部已有IC卡計費器的相關研究,搭配GPS功能和個人身分認證控管,如能實際上路相信有助消除安全疑慮。
消基會張學孔表示,計程車業每年有上百億產值,但現在空車率約百分之六十,已超過合理的百分之三十到三十五範圍,因空車帶來的油耗損失就高達數十億元,而司機也被迫超時工作,政府應要進行數量和品質管制,才能釜底抽薪。
現在計程車數量過高,控管不易,司機收入偏低,應朝向減量和控管並行的方式,並建立獎懲和退場機制,一方面提高司機收入,同時給予訓練,要求提高服務和車內環境品質,不適合的淘汰,這樣才能有效改善計程車品質,並解決超時工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