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慶芳板橋報導】從事心理諮商工作的賴春璇,於板橋開設心靈成長工作坊,她累積十多年為人解惑的經驗,深深覺得:「學習沒有盡頭,盡信書不如無書。」她自己仍不停的在找老師,年過半百不辭辛勞探訪鄉野耆老,啃著艱澀難懂的古典,每天至少靜坐三小時,由內觀提升解題能力。她對中國人的諮商態度有一點無力感,因為,喜歡講人情而不理諮商行情,讓諮商師的專業無以維生。
賴春璇若是在半夜接到電話,說是有人尋死尋活,人命關天要她幫忙,她不得不立刻出馬,到了現場費盡口舌讓對方回心轉念,至少都得兩小時,最後拖著疲累的身心回家,又無分文收入,只當做了一樁好事,類似情形時而有之,被勸說的人既不是個案當事人也不是親友,只是與賴春璇有一面之緣,知道她是心理諮商師,由於礙於面子問題,心裡有問題不敢找熟人傾吐,找到可以傾吐的人又不一定有諮商技巧,因此找上賴春璇。
諮商倫理明白揭示:不能和當事人發展朋友關係,賴春璇的當事人無可避免地像朋友一樣信任她,也有些朋友知道她的專業特來求助,卻不認為要付費。難道諮商師的朋友不能來談心事?談心事一定會尋求專業解答,那要不要收費?賴春璇最困惑的是:「有人半夜打電話來求救,要區分是個案還是朋友?是朋友就裝忙不接嗎?」真正的難題是處理圓滿之後,對方送禮致謝,她卻不能把禮物當飯吃。
其實,心理諮商師的養成很不容易,諮商理論分門分派,必須不斷進修,相關知識涵蓋萬千,諸如食品營養、角色效能、思考邏輯鍛鍊、人際關係經營,永無止境的學習,賴春璇找不到平衡點,她說:「我要花上許多時間仔細聆聽,替當事人釐出問題的盲點,我是用專業技巧和生命經驗賺取生活溫飽,但中國人喜歡套交情,不覺得和諮商師傾談應該付費,因此建立一套屬於中國人的諮商倫理勢在必行。」
賴春璇的故事今晚七時十五分於中央廣播電台「寶島溫情」節目中播出。收聽網址www.cb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