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今年剛升上小學二年級,媽媽很想讓她進美術資優班,便不斷向身邊的朋友詢問學校智力測驗及資優班審定條件。我一時興起,且也感到好奇,便上網查了相關資料。
原來,國內學校針對小二及國一生,會進行一次全面性的智力、特殊性向、成就、創造力等測驗。這個測驗的目的,主要是透過量化資料來測出學生的智商平均值(約八十五至一百一十五),以協助學校進行常態編班,並篩選出身心障礙(智商約七十以下)及資賦優異(智商約一百二十以上)的學生,然後進一步透過專家學者、教師、家長的觀察、評估、推薦及檢附相關資料,以做為資賦優異學生進入資優班、特殊需求學生進入資源班,接受個別指導的管道。
不可否認,由於這一代父母社經地位較高,對教育更加投入,孩子的平均智力分數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為許多專家學者詬病的是,現今的智力測驗題目與一九三○年代並沒有太大差異,在升學主義的刺激下,許多父母為了幫孩子挺進資優班,在學校測驗前,甚至會先帶孩子到坊間機構進行類似的模擬測驗,造成所謂的「假性資優」,當孩子真正進了資優班,反而無法適應過多的學習量,浪費了社會資源。
此外,智商也不是恆久不變的。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指出,由於青少年時期智力仍在發展,智商可能大幅提高或下降。這項研究結果發現,平均十四歲的青少年們,在語言智商或空間推理能力的智商上,分別有百分之三十九及百分之二十一會出現變化,可能是高智商變低、低智商變高、高智商變更高或低智商變更低的情況,有些青少年的智商甚至會提高或下降多達二十分左右。
我想,這應該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小學與國中的智力測驗成績有所差異的原因了。每個孩子大腦發育的速度不同,若某些時候他的發育慢於同齡者,就會顯得智商較低,此外,教育及家庭因素影響也會導致智商發生變化。舉例來說,中國父母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但美國曾針對一千多名二到九歲的孩子進行體罰與智力測驗相關研究,發現被打得愈多的孩子,心智發展愈慢;另一項針對三十四個國家大學生與體罰相關研究也指出,體罰子女的家長比例愈高,國家國民平均智商也愈低。可見,要想讓孩子擁有基本智商,只要幫助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應該就足夠了。
要提醒父母的是,不管孩子的智商如何,在青少年階段前,父母都應持續為孩子提供大腦所需的能量。因為大腦重量雖然只占體重的百分之二,卻需要消耗全身體能的百分之二十,尤其當孩子進行思考、分析、邏輯等訓練時,所需消耗的能量更大。因此,建議父母除了刺激孩子的智能,也應給予足夠的營養,多補充深海魚類、蛋類、脂質高的堅果類、黑木耳,及可幫助抗氧化的蘋果、葡萄等食品,才能幫助孩子真正頭好壯壯、聰明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