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第一套光纖海纜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昨天啟用,海纜從宜蘭縣頭城鎮外海出發,總長度約四十五公里。交通部長毛治國表示,這在海象、海底觀測上是一大突破,地球物理、科學方面,也往前走了一步。氣象局明、後年會再爭取經費,希望可以延伸監測系統。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說,如果台灣東部外海發生強震,海邊民防警報會先響起,接著就連到內政部,屆時地震預警的時間可以多出十秒、海嘯預警可增加十分鐘逃生時間。
氣象局頭城海纜站在今年三月二十四日舉辦海纜登陸儀式,由於當時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發生不久,加上架設團隊是來自日本的NEC公司,引起關注。
氣象局表示,台灣有百分之七十地震源自東部外海,但以往各地震測儀都建置在陸地上,無法精確掌握海底地震活動;海底電纜監測系統啟用後,海底微小的地震也可以偵測得到。以後一年所偵測到的地震次數將可達到三萬次,比目前的一萬八千次多出很多,且除了監測地震及海底火山活動外,也可監測自三百公尺深度向上異常湧升海浪,及時發布海嘯警報。
氣象局表示,這次舖設的海底電纜監測系統全長四十五公里,可增加地震預警時間十秒,海嘯預警時間十分鐘;盼未來立法院支持後續預算,將海纜監測系統延長為九十公里,將地震預警時間延長為二十秒、海嘯預警時間延長為二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