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今天立冬,台灣人習慣「補冬」暖身補元氣,但常見補品琳瑯滿目,料理究竟該選麻油、藥燉還是十全?食材又是哪種好?營養師建議,冬令進補,不想吃進高油脂、高熱量,爆了血壓又多了體重,選擇飽和脂肪含量低的燒酒雞、薑母鴨,遠勝羊肉爐。進補後口乾舌燥,可多吃水梨退火。
燒酒雞、薑母鴨、羊肉爐、麻油腰花、藥燉排骨外加十全大補湯,全民瘋進補,到了立冬,好像非得吃上一碗藥膳補品不可,怕的是身子暖了,也補出一身肥油。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強調,現代人營養豐富,進補多半是「吃氣氛」,更不是人人該補,像痛風、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等患者,對普遍含高蛋白、高油脂、高鹽分的藥膳補品,最好敬而遠之,過去就常見有患者一碗大補湯才下肚,血壓失控飆高,補完馬上送急診。
進補除了挑口味,熱量更是關鍵,市售一人份補品常有三、四塊肉,瘦的雞、鴨肉約二百大卡熱量,油脂多一些的牛、羊、豬肉可能有二百八十大卡;以烹調過的牛肉為例,成人大拇指粗細,只要四到五塊已超過一餐份量,等同一碗飯。
金惠民建議,聰明進補,應選擇低油脂的雞、鴨肉為主,避開肥肉多的牛、羊、豬肉,腰子、大腸、肝臟、豬心等普林與膽固醇高的食材也不宜,國人常吃補品中,真要吃,燒酒雞、薑母鴨遠勝羊肉爐。
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醫師黃中瑀說,進補藥膳偏躁熱,不少人吃了會口乾舌燥,甚至流鼻血,不妨多吃點涼性水果調和,像水梨、瓜類、柳丁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