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台北榮民總醫院新藥臨床試驗與研究中心主任江晨恩說,相較於西方人的白麵包和牛奶,台灣人早餐習慣重口味、偏油膩,容易影響須天天和食物一起下肚的慢性病藥物,藥效濃度變化,像心律不整藥物就怕吃的太油,榮總正進行人體實驗解密,要找出關鍵劑量。
台北榮總最近完成台灣第一個抗心律不整藥物的食物藥動研究,挑選國人愛吃的燒餅、油條,讓三十名健康受試者,連續三天,天天當早餐吃,隨後抽血檢測,看是否影響藥物吸收。
江晨恩指出,絕大部分藥物都沒在國內臨床試驗,劑型、劑量多為西方人量身打造,遇到體型小一號、飲食習慣又大不同的台灣人,很可能出問題,常常出現效果不如預期或藥效太強、太重的人種落差,尤其心臟病藥物變化最大。
研究初步發現,含油食物的確影響血中的抗心律不整藥物濃度,江晨恩說,只要找出比例,未來可據此調整用藥量,也許西方病患每天吃一顆才見效,台灣病患卻只需半顆,不必多吃藥,浪費金錢,增加身體負荷。
台北榮總積極推動新藥臨床試驗,砸下二十一億元打造第一期臨床試驗病房,昨天與國際藥廠諾華簽署合作協議書,計畫進行多項心血管疾病、癌症用藥試驗。
江晨恩指出,新藥在國內臨床試驗,對民眾好處多,以抗凝血藥物為例,以往多參考日本研究結果,但同樣的用法不見得一體適用台灣人,他最近就收治一名病患,因為拔牙,依國外經驗,先暫停服藥約十天,沒想到意外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