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三類接觸》到《慕尼黑》,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不止一次被尊稱為電影的救世主。一個多廳戲院的實地調查發現,他是唯一一個大家都認識的導演,史上最賣座十二部電影中,有四部是史匹柏所執導。
這位留著鬍子、戴眼鏡的美國猶太人導演廣泛地拼貼與引用好萊塢經典、歐洲藝術電影以及他自己的作品。這種遊戲趣味被頌讚為後現代主義,電影特色確實可以取悅影迷。
他認為,找出典故來源所產生的愉悅,提醒觀眾這部電影正在被觀賞,似乎與被動性與逃避主義的簡單概念並不相容。相反地,無論觀眾沒注意到這些典故,或是意識到這些典故,都可以享受自己的電影。這再度顯示觀影愉悅不只一種,史匹柏電影的魅力比那些說他操控大眾的斷言要來得更複雜。
史匹柏作品的另一特色是特殊的打光風格:「朦朧的影像……背光強烈,與微弱的補光成對比。」 光束看起來像是電影放映機的光束,它把電影裝置銘刻在底片上。 在許多電影片段中,都用了象徵攝影機、銀幕、放映機、觀眾與電影的隱喻來呈現。
史匹柏電影的感染力,很多都與反覆出現的敘事結構有關,重點是家庭的分離最終總會團圓,或得到精神上的替代品。透過此願望實現的主題,再加上電影暗示與象徵性的打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