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了解決博士過剩問題,端出新的補貼方案,國科會決定推動「57K方案」(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到產業方案),鼓勵企業界與大學合作研發,聘用博士後研究員,起薪不得低於五萬七千六百元,政府每人每月補助三萬元,首批名額兩百人,為期兩年。
從預算來看,57K方案一期計畫經費約一億四千萬元,比22K補助花了上百億元,國慶焰火、舞台劇花好幾億元,及補助每名國立大學學生每年約三十至四十萬元等,算起來並不多。
但這毋寧在告訴企業主,國家與社會辛苦培養的博士人才,企業只要花27K就能聘到,那誰還會聘沒有補助的碩學士?兩百個名額看似不多,但可能排擠原本可被聘用的碩學士,況且,57K方案若成效良好,有可能會擴大辦理,而且要辦多久、對象多廣、老博士是否也可申請等,問題一大堆。
也毋寧在告訴博士生與大學生,博士班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沒關係,政府會幫忙,大學生應該繼續念書,取得博士學位,政府就會替你找工作,而且薪水比22K多兩倍餘,那將使社會人力分配更不均。
念博士本來就不一定和就業有關,歐美多的是退休後才進學校念博士的例子,還不少人只是想提升自己能力,取得學位不想在本業工作,而去做其他學歷要求較低的工作,所以,高等教育中最不該以功利取向思考的學位,就是博士。。
所以,博士供過於求要從縮減博士班人數,及從結構面調整市場,但政府卻只會撒錢,政府舉債愈來愈多,能撒幾年?此外,57K方案難保不會像22K方案,有不肖企業用人頭的問題,甚至可能出現博士提公事包的荒謬情況。
更讓人唏噓的是,政府日前砍掉了二十五歲以下有工作讀夜間部、在職進修專班的清寒學子學雜費補助,目前台灣就連一般家庭的小孩念大學,都要借就學貸款,何況需要承擔家計的清寒學生,有錢錦上添花補助博士就業,卻沒錢雪中送炭幫助清寒家庭學生讀書,百姓納的稅如此使用,政府官員與民間的認知差異如此之大,教人情何以堪,政府經費分配邏輯值得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