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
出生:一九一七年
學歷: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醫學士、日本九州大學醫學部博士
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
●台大醫院內科主任
●中華民國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
●台灣醫學會理事長
●衛生署肝炎防治委員會主任委員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院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現職: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榮譽院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剛過九十大壽,宋瑞樓精神瞿鑠的憶往思來,談興甚濃。這位跨越臨床、學術、衛生政策,望重杏林的「老師中的老師」,在芸芸眾生中,「是經師,也是人師」,更被稱譽為「瀕臨絕種的腸胃學家」,對腸胃道、肝臟、胰臟等各個腸胃器官皆深知其奧。
肝炎研究團隊 出了四位院士
宋瑞樓更率領台大醫學院肝炎研究團隊,揭開慢性肝炎、肝硬化演變到肝癌的致病機轉,並用這些科學證據說服了政府進行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預防接種計畫,完成了疫苗防癌的全球創舉:「我們所以能有一點點成就,是許多比我年輕、優秀的同事,奉獻無數心力在研究、臨床、學術上,工作佔據了大部分,甚至超越給家庭的時間。」
一支肝炎研究團隊,出了陳定信、廖運範及陳培哲等四位院士,「掌門人」宋瑞樓卻謙遜的說:「是自己運氣好,有這麼多頭腦好又有愛心的年輕人願意跟著我。」
深受行醫父親的影響,宋瑞樓對父親充滿了思慕:「我們父子從沒有一起同桌吃過飯,我吃晚飯時,爸爸都不在,我也沒有看過他回來睡覺,而我醒來他又不在,他一大早就到外面看病。」半世紀前,台灣每一個庄都有一個公醫,公醫就要負責傷寒、霍亂、傷寒、痢疾等傳染病,父親是竹東庄的公醫,病房的二十床中有一部份是隔離病房,整個竹東傳染病發病者都要進來隔離,由爸爸去照顧他們:「到學校,很多老師、同學都跟我說,你的爸爸很好,我家的誰……誰就是他救活的;還有很多人在路上跟我們問好,好像對我爸爸很佩服。」
想起可敬的亡父,主持多項尖端研究的宋瑞樓說:「真不知道為什麼那一代的醫生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當時竹東受傷工人都送到醫院來,眼科、耳鼻喉科、外傷、骨折……,連生孩子也要幫忙。
「當醫生真偉大。」他從小拿父親的聽診器當玩具,心裏響起了這樣的聲音,直到後來讀新竹中學、到日本報考慶應大學的醫預科,他都順理成章選擇醫科,從來沒想到去做醫生以外行業。
嚴以律己 也嚴以待人
父親的醫德與醫術讓他嚴以律己,更嚴以待人,沒有「笑面」的對後輩做一百分的要求,尤其是弟弟,不斷逼他做得更好,連媽媽看不過去,忍不住說:「瑞樓,他也是我生的啊!」
「我一向對自己很嚴,不容易原諒自己,我有一位弟弟是母親生病時產下,而由我的三叔婆照顧他,中學時的暑假,我看他都不看書,我就訓話、罵了他,而母親提醒我,他是她的親生孩子,我聽了嚇一跳,因為自己並非想欺負他才說那些話,而是因為他是我弟弟,我才會對他這麼兇而訓他。」當了醫師,很多人說宋瑞樓太兇了,他聽了以後,自己檢討,花了一段時間來調整,所以現在的年輕醫師也不知道培育出三位院士學生的醫界耆宿的宋瑞樓當年倒底有多兇。
對學生的「震撼教育」則是每天的床邊教學的巡診,從四五年級醫學生、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整個團隊跟在老師後面,先在病房外面報告病歷。有一次有人報告,病人的膽紅素「稍微高」一點,宋教授馬上問稍微高究竟是多高,醫學是科學,要精確,一定講出膽紅素數據,光是這個,就問了十分鐘,有個女同學被問到哭:「我現在腦筋不好了(拍拍腦袋),不記得是誰哭了,不過女生哭的事,不只一次!」
還有一次考學生:病人只有兩百元,坐慢車回家還要留卅塊,只有一百七十元可以看病,你怎麼決定病人要做哪些檢查?「我們體會到照顧病人,不只了解病情,還有他的經濟狀況,替病人著想。」
沒有愛心的人 不要來做醫師
視病猶親,宋醫生三十年前對病人的愛,來聽演講的的郭文夫無一刻忘記,他指著自己的肚子說,很幸運的,這肚子被老師摸過,當老師伸出手指頭來的時候,我就知道,從眼神投射過來的那種感覺,這個病一定會好,那麼結果呢,我活到了今天,我還要繼續活下去……。「學生要減少上課,盡量去實習參與照顧病人,否則無法當一個好醫師。一所好醫院應該是很多住院醫師,因為住院醫師幾乎全天都在醫院,比較瞭解病人的需要。」
他這話,一代一代的傳給學生:「沒有愛心的人不要來做醫師!如今醫師門診看一個病人只用五、六分鐘,根本不算醫療行為。」他強調,醫生要考慮病人心情,例如,用手指頭檢查直腸,必須小心仔細,不是怪病人為什麼囉囉嗦嗦地問,特別的檢查和治療,會為病人帶來痛苦,一定要得到病人的同意,而且必須說明給病人聽,副作用是什麼,不是簡單問幾句病情,就要病人去做檢查,一定要先推測。
有一次,宋瑞樓在走廊上遇到一年輕醫師,隨口問起:「上次那個病人怎麼了?」醫師回答:「我在寫報告了,下禮拜會提報告。」他不禁有點錯愕,心想,醫生關懷的是病患,而不是自己的作業或報告,病人一旦住院,將生命託負,醫師便須常念心中,關懷,是醫者給病人最起碼的交代。曾幾何時,醫者念茲在茲的,卻只有課堂討論、期刊論文發表和醫學會上同業的競技?「自此,我最在意的除了肝炎研究,便是醫學教育。」
接收新東西 主動去學習
他常提醒學生,醫生照顧的是「病人」,不是照顧「病」,病人,有時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要互相了解才有辦法治癒,假設病人大概三十多歲,那醫生就要知道三十多歲中間,有沒有肝的病毒到心裡面去,五歲、十歲都有可能,大部份帶原者病人是五歲以內感染,要知道過去而不是現在,過去拖過的十年中間變化如何,看病的時候要面對面,不是對著天空發笑:「要多接收新的東西,主動去學習,然後要多想辦法能夠跟不同的人溝通,表達出來。」
宋瑞樓原本打算六十五歲退休,但台大沒有讓他如願,拖拖拖,拖到七十歲,黃達夫蓋了和信醫院,就更退不了。黃達夫先問,可不可以幫忙,幫忙?這簡單,宋瑞樓沒多考慮就說好啊,但是幫忙後面還有更重要的一句話,黃達夫先保留,因為他知道宋瑞樓,絕對不會答應當院長,臺大或和信醫院的院長,都不會做,所以他先不提院長,繞個彎說「到衫崗」(幫忙)……
「等我說好啊!他就說,那你答應了,那就來當院長。開玩笑,我怎能這樣?」後來實在推辭不掉,當了十年院長,肝癌防治基金會成立後即擔任董事長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