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台灣城鄉健康不平等情況正在縮小,尤其新生兒照護表現亮眼。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報告顯示,國內新生兒死亡率最高的前一半鄉鎮,新生兒死亡率已由十年前約千分之十二,減半到約千分之六,政府投入產檢和早產兒照護是主因,不過受社經地位影響,城鄉平均餘命仍有差距,原住民比最長壽的台北市民平均少活十三年,花東居民也比台北市民少活七點七年。
國健局局長邱淑媞昨天在衛生署舉辦的「二○一一台灣健康論壇」上,發表這份台灣鄉鎮健康不平等現況報告,共分析衛生署、內政部及原民會等人口資料。
分析資料顯示,全台一歲以下新生兒死亡率最高的前一半鄉鎮,新生兒死亡率由十年前的千分之十一點六,下降到千分之五點九,降幅接近一半。
次高的四分之一鄉鎮,由千分之七點八七降到千分之五點一七。
邱淑媞表示,新生兒死亡率是國內城鄉健康不平等差距縮小最大一項,歸功政府近來大力投入預防保健服務,包括產前檢查、早產兒照護的普及,大大降低先天性畸型及早產兒猝死發生率。
不過受教育程度、個人收入等社經地位影響,國內各縣市的平均餘命不但有城鄉差距,也有族群差距,原住民平均餘命約六十九點五歲,比全國的七十九歲,少了九點五歲,比首善之都台北市的八十二點五歲,更足足少活十三歲。
目前國人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邱淑媞說,致病危險因子的檳榔、菸和肥胖,又以花東等地區盛行率最高,正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平等情形不只是醫療部門的責任,解決社會落差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