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連鎖超商與咖啡店調漲現煮咖啡價格,理由是反映乳製品漲價,但消費者發現,未含乳製品的產品也跟著調漲,但就算媒體追打此議題,消費者揚言杯葛拒買,超商與咖啡店還是照漲,而且據說業績不受影響。
昨天媒體報導,超商其他含乳飲料(奶茶等)、茶飲料也調漲,漲幅在百分之二十至三十間,有的甚至漲五成,業者說是因改成較高級茶種,若加上六百CC寶特瓶裝汽水已調漲(從二十五元漲到二十九元),可說是民生消費品價格,在一年間全面反映通貨膨脹。
漲價是反映通貨膨脹的一種作法。業者平均約五年,會檢討原物料與各種成本價格,決定產品是否要調漲,其他時間則由廠商自行吸收,例如,台灣每年平均物價指數漲幅約在百分之一至二,但廠商不可能每年調漲產品價格。
此外,剛調漲價格反映成本時,一定會比前一期的物價指數高許多,因此,才會出現每杯含乳現煮咖啡調漲五元,但原物料價格上漲幅度低於五元的情況。
其實,真正造成商品調漲的原因,不是原物料,無論什麼產品,原物料頂多占商品總成本的百分之十(甚至更低),所以,調漲通常是反映人事、土地等其他經營成本,或者說,是因為原物料調漲帶動民生百業物價調漲,進而影響商品的製作成本,廠商才調漲價格。
不過,筆者認為,這次連鎖超商與咖啡店調漲產品含乳飲料價格,既不是反映原物料價格及通貨膨脹,而是反映台灣惡質的商品折扣戰。
在台灣,很少有消費者會以產品的定價購物,絕大多數人都被廠商推出的一波又一波,全年無休的折扣戰、優惠活動(如買一送一、第二件半價)、集點等牽著走,買入一件又一件的折扣商品。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羊毛出在羊身上,連鎖超商與咖啡店全年無休推出的各種商品折扣活動,難道廠商會永遠吸收價差嗎?
當然不可能!據我了解,許多廠商推新產品時,已先將日後上市所需給的折扣,計算在成本與定價中,筆者認為,含乳飲料漲價潮,並不是完全反映成本,而是先將價格調高,預做成本調整,以方便日後玩折扣活動,消費者因早已麻痺於各種折扣戰,所以不以為意。
除非零售通路販售的商品全都改成定價制,除非政府規定零售通路不能玩折扣戰,除非消費者拒絕再陪廠商玩價格戰,否則,各種並非反映原物料成本的產品調漲潮,還會繼續出現。
百通(台北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