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昨天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外界普遍認為,曾蔭權臨別秋波,特別眷顧低收入市民,將因此獲得掌聲。
曾蔭權在香港新立法會大樓發表二○一一至二○一二年度的施政報告。這份題為「繼往開來」的報告,主要涉及民生、經濟、社會,以及香港與大陸和台灣的關係。報告一開始就觸及九成港人關心的住房政策。
他指出,當前房地產市場所面對的困難,主要是土地供應少以及商業市場的房屋價格飆升,市民無法負擔。為此,他提出多項措施來開拓土地資源,目標確保每年供應的土地足以興建約四萬個各類型住宅單位。
更重要的是,曾蔭權提出恢復類似「居者有其屋」的計畫,稱為「新居屋」,專給每月收入低於港幣三萬元的家庭申請購買。政府將會給予市民資助,但購買者在出售時將會受到限制。
此外,政府將會確保平均每年興建一萬五千個公屋住房。所謂的公屋,即是出租國宅。明年還將免除公屋住戶二個月租金。
在民生和經濟部分,曾蔭權的紓解民困措施還有:額外向老人、傷殘人士等多發放一個月的生活津貼。同時,將放寬移居大陸廣東的香港老人繼續領取每月約港幣一千元的老人生活津貼。另外,所有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和傷殘人士在任何時間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每程費用僅收取二元,估計有一百一十萬人受惠。
近年,香港經濟從金融風暴谷底回升,但通膨嚴重,房價也持續飆漲,加上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備感困難,導致市民相當不滿,批評政府和行政長官的聲音不斷。
曾蔭權在報告中說,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為人民帶來美好生活,這也是他從政的理想。他說:「我任內的工作表現應留給市民去評價……。」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向媒體說,曾蔭權在其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大手筆「派禮物」,尤其重視住房和老人福利,是要「換取市民的掌聲」。他說,曾蔭權此舉「有政治考慮」,是要「留下好的名聲」。
曾蔭權擔任公職已有四十多年。一九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曾蔭權以首位華人財政司司長身分過度留任,其後更接替陳方安生出任政務司司長。
二○○三年,香港有五十萬人上街遊行抗議房價大跌及政府制訂公安法。兩年後,香港首位行政長官董建華以健康理由宣布辭職,曾蔭權接任。二○○七年三月二十五日,曾蔭權在北京當局的支持下連任行政長官,任期明年屆滿,下屆行政長官定明年三月二十五日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