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生命的學習歷程】漫談安寧療護醫師的職責

姚建安 |2011.09.21
1327觀看次
字級


在緩和醫療病房(俗稱安寧病房)一晃眼也十六年了,為何我一頭栽進安寧緩和醫療,其實,剛開始是被安寧病房的病人和家屬所感動。有別於一般病房對末期病人的照護,經過安寧團隊照顧的病人,確實能活得很有尊嚴,往生時也多能在眾人的祝福下安詳往生。

緩和醫療有「積極的」醫療意涵,醫療團隊一刻也不敢怠慢,忙著在討論室與家屬討論病情,或安慰哀傷的家屬……,一旦病人接近瀕死階段,醫療團隊會立刻告知家屬訊息,並確保做好後事準備。當病人沒有心跳、脈搏和呼吸時,醫師則鄭重地向家屬宣布正確的往生時間,護理師則協助撫慰家屬和做病人大體護理,臨床宗教師則向往生者做臨終說法和靈性的引導,希冀家屬度過急性哀傷的時分。其實看到病人能夠善終、家屬哀傷能得到撫慰,是所有安寧醫療團隊的職責與最大的心願,也是鼓舞團隊向前走的力量。

醫師的職責是確保病人健康、避免其殘廢、捍衛其生活品質,也保障其善終,這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所揭櫫的醫療目標,所以末期疾病的安寧療護是當今醫療的潮流。早期我們被醫院其他病房單位邀請去會診,評估病人是否適合接受安寧醫療與轉床到安寧病房,往往被其他的醫師取綽號為「死亡醫師」,病人和家屬,被原照顧醫師暗示將轉往「等死」、「沒有希望」的病房,所以我們若向病人介紹自己是安寧病房的醫師時,常被「禮貌」地請出病房,或被家屬鐵青著臉轟出來,甚至被咆嘯地回應:「我們不想到等死的病房」!

剛開始雖然覺得醫師的尊嚴感蕩然無存 ,有些挫折和沮喪,但拾起「安寧療護」的傳道士精神,還是硬著頭皮與病人、家屬懇談,提起我們的「人性化」服務內容,展現我們溝通的最大誠意,往往可與病人、家屬坐下來詳談照護計畫,最後病人、家屬被我們說動而願意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轉往緩和醫療病房,病人得到醫療團隊妥善的照護後,家屬往往會回去跟他們原主治醫師報告,在安寧病房得到不錯的照護品質,從此慢慢地建立我們服務的口碑。

有一次我被照會到神經科加護病房參與討論撤除人工呼吸器,對象是院內德高望重的教授級醫師,他因突然發生大範圍的腦出血性中風,被送到加護病房裝上人工呼吸設備,意識呈現深度昏迷。因一家人信仰基督希望能協助撤除呼吸器,讓教授莊嚴、安詳地得生天國。

我們的評估則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只要病人或醫療委任代理人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且有兩位相關的專科醫師判定是疾病末期,就能撤除維生設備,否則就須有配偶、成年子女和孫子女和父母共同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且經醫院醫療倫理委員會通過才可撤除。

結果家屬都簽好同意書,但沒有醫師「膽敢」判斷該教授是末期,且都強烈反對撤除維生設備,因教授醫師沒教育學生如何做末期生命的照護,使該教授醫師至死時都插著呼吸管,令人不勝噓唏!

(作者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姚建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