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忠賢、羅智華報導】研議多時的陸生來台就學政策,隨著新學期開學而正式上路,陸生飄洋過海展開大學新生活,寫下兩岸教育交流的歷史新頁!今年有兩千一百四十一名陸生登台,公立和私立高校將共收大陸碩士生五百七十一名、博士生八十二名,高校則招收一千四百八十八名本科生。
建教合作提供獎學金
世界頂尖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都以獎學金吸引優秀學生,國內卻受「三限六不」政策所限,吸引優秀陸生來台就讀的難度自然相對提高,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少學校「變相」為陸生提供類似獎助辦法。台灣最高學府台灣大學就與知名的高科技業者聯發科及石化業者李長榮化工等企業合作,採取類似建教合作方式提供獎學金,待陸生畢業後再回台商公司服務,不失為兩全其美的解套方式。
台大校方表示,根據教育部規定,獎學金來源不得是政府部門的預算,因此與企業合作,每年提供新台幣近四百萬元,而且連續兩年,共有十五名陸生可以受惠;此外,若是指導老師願意提供獎學金給陸生,只要來源不是政府預算,不失是另一種「門路」。
台大有辦法,其他學校也沒閒著,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表示,校方正與台商洽談陸生獎學金合作計畫,已有台商願意以「包班」方式在大陸先預招陸生,再整班送往台灣就讀,同時附帶提供獎學金,陸生畢業後赴台商公司上班,也符合建教合作模式。
契約耕作兼顧多方利益
武東星特別指出,由學校自募陸生獎學金,容易引發獨厚陸生的不良觀感,加上如果沒特殊的誘因,要自行募款也不容易,因此由台商挹注獎學金經費,待陸生畢業後即到台商公司工作的這種「契約耕作」方式較為可行,且能兼顧多方利益,一方面不會占到本地生的經費資源,另方面可能吸引陸生,還能為台商培養人才。
文化大學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去年向新北市板橋社區自行募款作為陸生獎學金,也算是另一種方式。校長吳萬益表示,募款所得新台幣一百一十六萬元,提供就讀該所本地生及陸生申請,但仍限於雙聯學位和短期交換陸生,今年也計畫與台商合作,同樣採用陸生畢業後進台商公司服務的方式進行。
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吳武典樂見其成表示,教育的交流本來就該朝向多元化發展,他相信隨著陸生來台就學機制未來愈趨成熟,將有助於更正面的學術互動。
量身打造做課程規畫
為了讓大陸學生能早點適應台灣環境,避免初來乍到、水土不服;吳武典也建議各大學除了要提供陸生適合的生活輔導配套措施外,在課程上亦可針對陸生進行「量身打造」的規畫,設計相關的選修課程,讓陸生透過課堂學習的方式,幫助自己更貼近台灣的生活與文化。
對此,不少大學也早有因應之道。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表示,學校開設了「台灣文化」、「法律與生活」等課程來幫助陸生了解台灣、認識應有的法律常識。不只如此,閩南語在台灣使用很普遍,為避免陸生聽到閩南語時覺得「霧煞煞」,感到鴨子聽雷,校方也特別規畫「台灣概論與台灣閩南語」供陸生選修,課程內容除介紹閩南語的語法使用與發展脈絡外,也會融入日常生活的常用語彙,讓課程更具實用性。
校方表示,不少陸生聽到學校竟然開設閩南語課程,也都覺得相當新鮮有趣,對於習慣在大陸說「一口京片子」的他們來說更是躍躍欲試,想多了解閩南語如何聽、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