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寶箱】從戒菸到無肉

黃建勳 |2011.09.09
1082觀看次
字級

文/黃建勳

吸菸在學理上是一種慢性成癮性疾病,其成癮機制與安非他命或古柯鹼引起的藥物依賴是相同的。儘管香菸依賴可謂是一種慢性病,戒菸過程往往也歷經緩解與復發的周旋,臨床上還是有少數吸菸者,一旦嘗試戒菸便能永久戒除。

這些一次就戒癮成功的人可分作兩種類型:一是生病住院者,他們終於相信自己不會是一輩子吞雲吐霧又能全身而退的幸運兒;另一種是自從承諾戒菸的那一刻起,就毅然告別香菸的勇士。

事實上,戒菸成功的案例往往是這種「一刀兩斷」式的戒菸者,他們的起步或許艱辛,只要能堅持二十一天,以後就海潤天空;相對的有些個案雖然有心戒癮,目標卻只是「少抽一點、慢慢來」,這種「藕斷絲連」式的心態與作法,不久又會回到原點,甚至愈陷愈深。

與香菸類似的情況,還有一種「食物成癮症」。科學家發現當老鼠在攝取油炸、燒烤等高熱量食物或加工肉品時,會刺激腦內多巴胺的分泌,為保持多巴胺濃度,老鼠會攝取更多這類食物而無法自拔。這種情形就像人在吸毒時腦內會充滿多巴胺,為保持這種愉悅感,吸毒的人須不斷增加分量,也因此上癮。

許多人從醫學新知中了悟到植物性飲食才是最佳選擇,卻始終很難放下口中的那塊肉,原因之一正是腦部的內分泌讓我們成癮而難以自拔。因此,寧可半夜飛車到夜巿買鹽酥雞,或到快餐店買雙層漢堡,也不願在家中炒盤青菜,或去大賣場買袋蘋果。

其實讓人成癮的應非肉品本身,因為果真如此,那麼餓不可支時,我們應該會有把豬肉攤或超巿生肉塞進嘴裏的衝動,事實上,沒有人有這種勇氣,這也證明人類沒有肉食動物的天性;人們腦裏想的是經過加工後那些香濃油嫩的炸雞或肉排,諷刺的是,這些讓人垂涎的食物的調味過程,用的幾乎都是植物性的素材!

現在各國已掀起一陣無肉日的風潮,從名校學府到公家機關,從周一無肉到一天一素,相信這絕對是好的開始;但要了解「無肉日」只是一個具象徵意義的口號,它代表對更健康的新世紀飲食觀的追求,而「無肉生活」才是終極目標。

有志於此者,儘管始於少肉,也不該以少肉自滿,因為類似戒菸者這種「少一點、慢慢來」的心態,結果往往會在其他時間或場合吃的更多,永遠離不開「加工」肉品的誘惑。(作者為台大雲林分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