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東禪寺提供
【人間社記者陳玉苗吉隆坡報導】新馬佛光山總住持覺誠法師及《星洲日報》副總編輯鄭丁賢,四日在第六屆海外中文書市與大眾分享佛光文化出版的星雲大師新著《合掌人生》,以大師的歷練作為人生的導航。
這場座談會由《普門》雜誌總編輯沈明信主持,由覺誠法師與鄭丁賢對談。
鄭丁賢與眾媒體人剛從台灣佛光山回大馬,對大師一生弘法歷程有著莫大的感動。對於《合掌人生》書中提到出家人的道情法愛,覺誠法師說,雖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可以放下財、色、名、食、睡,放下三毒,但最難放下的就是親情,尤其是對師父的恩德、父母的恩情。出家後的法師對父母的愛可以轉化為恩情,對世間的愛轉化為慈悲,以無我的愛及慈悲心度化眾生,這是所謂的道情法愛,並不是與世間斷絕情誼。
鄭丁賢表示,星雲大師創辦佛光山是一種大愛,大愛是要走入人群,教化人心。作為大馬的時事評論家,鄭丁賢在新聞崗位上已二十五年,他認為,不管哪一個行業、哪一個崗位,基本上都要以群眾為最大的依歸,個人的角色是最低微的,放下自我、利益眾生是最重要的,他也強調大師所提倡的「三好、四給」,是人人可以分享的,「『正信、忍辱、精進』是人們的生命力,才能迎接豁達人生。」
他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要」,而是「捨」,我們愈捨得,得到的愈多。「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給人希望」這四句話中,「給人希望」是最不容易的,要讓別人有生存下去的意念,是要考功夫的。 「人間有愛」才能化解人與人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衝突,增進更多包容,世界才會和平。
覺誠法師補充說,大師面對各種困境時,遇上很多伸出援手的恩人,每獲得別人的恩惠,他都會發願報答他們,「從大師身上,我們會看到這社會還是有情有義的,並不冷漠。」他說,「忍」是跨過各種困難的力量,只要「合掌」和「感恩」就能做出一番成就,創造不同的自己、不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