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療科技日益發達,但人們死亡教育的不足和目睹親人死亡的經歷減少,導致社會在末期生命的照顧上充滿了迷惘,加上人情淡薄與競逐功利的風氣助長,當今社會避談有關死亡的議題,更讓喪親者得不到適當的處置與輔導,往往獨自承受急性哀傷的折磨,造成當事人生活失調致健康受損,甚至引發重度憂鬱和尋短見自殺等不幸事件,這是亟待迫切解決的課題。
我父親十多年前在台大醫院加護病房往生,當時聽到護理師對著父親喊著「阿伯,身體已經沒有病痛了!」知道是加護病房一貫安慰喪親家屬的說詞,心裡雖然極度哀傷,但因為多年來照顧不少病人往生的閱歷,且想到要以長子的身分辦理喪葬事宜和撫慰家人的情緒,當時我竟然很「冷靜」而沒有掉下一滴眼淚。
直到父親遺體即將火化,依習俗家人要大喊往生者趕快離開軀體,霎時多日來的不捨與難過,再也抵擋不住理智的壓抑,大叫父親的魂魄趕快離開,不要被烈火燒著了,眼淚卻如潰堤的河水奪眶而出,內心極度哀慟泣不成聲,所謂的「揪心碎肝」的痛都不足以形容慟失親人的失落!
經過時間的沉澱和自我哀傷的療癒,讓我逐漸走出哀傷的陰影,更能同理喪親者的哀傷情緒與反應,充實助人的能力與慈悲……。
末期疾病安寧療護對喪親者的哀傷輔導是很重要的議題,也是緩和醫療團隊努力讓「生死兩相安」的目標之一。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過程,哀傷是特徵鮮明的創傷性事件,失去了至親及好友,導致人們的極度憂愁與哀傷,任誰都必須自己走過,才能將心裡的傷口復原。
一旦我們的至親離開人世,如何重新開展生活全新的階段,需要更多的勇氣與家人的支持。我們必須謹記在心,哀傷的人不需要被糾正和擺佈,而是需要被了解、關愛與支持,還應允許其有獨處的空間,讓其知道我們持續地關心,有任何需求提出時,我們會提供適宜的支援。(上)
(作者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姚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