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生命的學習歷程】 喪親者的哀傷輔導

姚建安 |2011.09.07
1568觀看次
字級

現代醫療科技日益發達,但人們死亡教育的不足和目睹親人死亡的經歷減少,導致社會在末期生命的照顧上充滿了迷惘,加上人情淡薄與競逐功利的風氣助長,當今社會避談有關死亡的議題,更讓喪親者得不到適當的處置與輔導,往往獨自承受急性哀傷的折磨,造成當事人生活失調致健康受損,甚至引發重度憂鬱和尋短見自殺等不幸事件,這是亟待迫切解決的課題。

我父親十多年前在台大醫院加護病房往生,當時聽到護理師對著父親喊著「阿伯,身體已經沒有病痛了!」知道是加護病房一貫安慰喪親家屬的說詞,心裡雖然極度哀傷,但因為多年來照顧不少病人往生的閱歷,且想到要以長子的身分辦理喪葬事宜和撫慰家人的情緒,當時我竟然很「冷靜」而沒有掉下一滴眼淚。

直到父親遺體即將火化,依習俗家人要大喊往生者趕快離開軀體,霎時多日來的不捨與難過,再也抵擋不住理智的壓抑,大叫父親的魂魄趕快離開,不要被烈火燒著了,眼淚卻如潰堤的河水奪眶而出,內心極度哀慟泣不成聲,所謂的「揪心碎肝」的痛都不足以形容慟失親人的失落!

經過時間的沉澱和自我哀傷的療癒,讓我逐漸走出哀傷的陰影,更能同理喪親者的哀傷情緒與反應,充實助人的能力與慈悲……。

末期疾病安寧療護對喪親者的哀傷輔導是很重要的議題,也是緩和醫療團隊努力讓「生死兩相安」的目標之一。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過程,哀傷是特徵鮮明的創傷性事件,失去了至親及好友,導致人們的極度憂愁與哀傷,任誰都必須自己走過,才能將心裡的傷口復原。

一旦我們的至親離開人世,如何重新開展生活全新的階段,需要更多的勇氣與家人的支持。我們必須謹記在心,哀傷的人不需要被糾正和擺佈,而是需要被了解、關愛與支持,還應允許其有獨處的空間,讓其知道我們持續地關心,有任何需求提出時,我們會提供適宜的支援。(上)

(作者為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姚建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