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了二十幾年的教育改革,終於落實為十二年國教政策了。這真是大家理想的境界嗎?值得思考。
所謂十二年國教究竟有什麼好處?自老百姓的眼光看,就是孩子們讀到高中,其間不必經過升學考試。說穿了,主張改革的教育家們,所改革的不過是廢除升學考試而已。他們費盡心思,就是對付升學考這個惡魔!
考試,有這麼惡劣嗎?記得若干年前開始高唱改革,首先要廢除大學聯考。他們認為「一考定終身」是很愚蠢的制度。他們認為聯考破壞了教育的理想,培植了補習班事業,把孩子們美好的青少年時代完全破壞。使他們喪失了靈活的頭腦,養成死板的背誦式思想習慣。總之,連國勢不振,也視聯考為罪魁禍首。
對於這種改革觀念,我從頭就持反對的立場。
我認為教育制度要與社會與文化背景相契合。父母都期待子女讀書上進,光大門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中國傳承上千年的價值觀。在公平競爭下「力爭上游」才是有出息的子女,才稱得上孝。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停辦升學考試,會使父母與孩子失去了努力的目標。如果只是廢除聯考,不過使他們努力準備更多的考試而已!他們所要的,是進入代表努力有成的名校!請問教育學者們,你們把外國的教育制度搬來,能改變這個無可抵擋的文化力量嗎?
我向來認為考試是必要的。什麼是考試?只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而已!在文明社會中,任何事業要成功,都要用能幹的人才,而事業是否成功,人才是否能幹,都要經過評估才知道。換言之,現代社會之所以給我們壓力,因為一旦進入社會,就要不斷的面對無形的評估。考試只是一種評估的方式!因此,考試是必要的,只是考試的方法可以多樣化、靈活化。我們聯考的失敗只是因為太刻板了!可是當年的聯考真正是失敗的嗎?為什麼美國人反而覺得我們的教育成功呢!
可憐的教育部,為了消除考試的壓力,開放私人大量設校,順應民間需要,把大批專科改為大學,達到了什麼目的?今天不讀書的學生也上能大學了。這些學生過幾年人人都是學士、碩士,卻無一技之長,面臨失業的壓力,又要政府設法解決。孩子們真正不必面對壓力了嗎?那是自欺欺人!大家還是選校不選系,人人都爭著去台大。對於中學生來說,建中與北一女,是想盡辦法都要擠進去的!
十二年國教是以美國制度為範本而設計,入學的方式是學區制。這樣的文化背景是什麼?是社區精神。學校因社區而設立,社區的居民以學校為社區中心,因此學校與居民之間有合作的關係,老師與家長莫不相知,共同關注孩子身心的成長。但是學校的好壞與社區的水準有關,中產階級的社區固然有優秀的國民學校,貧苦的地區,學校則徒具形式,甚至成為問題青少年養成的場所。這是美式教育為人詬病的所在。至於他們的上流社會,永遠有學費高昂的貴族學校,以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作育出他們所期待的、高水準的下一代。
這樣的制度也許可以強調人性教育,不完全依賴考試為學生成績的紀錄,但是卻不可避免的促成社會階層化。社區的房地產價格與居民的種族使不同階層的人極難交融,而這一點正是考試制度的最大優點。我國自古以來,貴族階級的瓦解,布衣可以為將相的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就是靠考試制度促成的。這不是我們向來引以為傲的嗎?
在這樣的傳統下,我們才有明星學校,讓聰明又用功的孩子們去競爭,只要同時注重品格的培養,有什麼不好?如果未來我們的中小學,不再計算校內成績,請問怎麼考評教育的成敗?學校不再鼓勵優秀的學生了嗎?這樣下去,對於下一代,我們還能期待什麼?這些都是在改革之前深切思考的。